陳穆寬(73國中、76高中)

彰基史上最年輕的院長~以有限的能力助人

◎ 撰文者/孫鐿榛

陳穆寬學長是彰化基督教醫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長,也是全臺醫學中心最年輕的院長。起初,這些響亮的頭銜讓我有點卻步,深怕仰望的視角不能一窺堂奧。等到真正接觸之後才知道,在這些高強度的履歷背後,有一顆溫暖助人的心;在充滿專業知識的醫學論文裡,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堅持的信念。在大眾眼中,陳院長的高成就令人稱羨,通過採訪及深度對話,我們進一步發現,陳院長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不僅因為他擁有眾人信服的「仁術」,更因為他有一顆常人不能及的「仁心」。

對他而言,高成就意味著什麼呢?

在明道中學學習的時光,對陳穆寬院長來說是一段十分可貴的成長經歷。打開記憶的盒子,前塵往事讓院長忍不住侃侃而談。從創辦人汪廣平老校長身上,學習到「謙和」、「勤奮」的特質,使他在往後從醫的生涯中,時時謹記勤勉及腳踏實地的重要性。

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工作以來,陳院長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刷牙洗臉後,就會禱告、讀聖經,到醫院後,七點批公文、查房,以認真的態度面對每一位病人,以謙和的心關注身旁的事物。院長說他時常因為分身乏術感到很內疚,「有時病人太多,無法一一顧及,只得時時提醒自己,必須用心對待每一個病患。」

從醫至今,有三件事是最令院長自豪也是他始終堅持不忘的。首先,每一次面對病痛都盡全力運用自己的技術使病人康復,感受到脫離病苦的喜悅。其次,身為口腔癌研究專家,以微創手術有效提升治療存活率。最後,還算年輕的時候就能取得教授的資歷。這當中伴隨而來的是病人的感激與同事的羨慕之情,但是,陳院長說:「我的眼中高成就是能夠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成就,不一定來自金錢財富或地位名聲,有時,簡單的助人便是值得一生頌揚的成就。

對陳院長來說,最重要的人生哲學便是「盡可能地幫助人」。說到助人,陳院長念念不忘的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蘭大衛及其夫人連瑪麗,兩位前輩「切膚之愛」的精神十分令他欽佩。因此,他期勉自己務必致力於以自己的醫術幫助病患。他知道,雪中送炭的溫情最令人感動。此外,陳院長也時時勉勵自己「吃苦當吃補」,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要以毅力去克服。正因為這樣的信仰,成就了他的不凡。

在醫院之外,陳院長的足跡也遍佈南投仁愛鄉的教會和彰化伸港的美光教會。因為受到上帝的感召,讓非原住民的他選擇服事原住民兄弟姊妹,他說這是比用醫術救人更偉大的事功。因為,能夠為信仰付出,為資源不足的地區或人們貢獻一己之力,是一種雪中送炭的奉獻,是大愛。

除了擔任醫師,陳院長同時也擔任「老師」的角色,而且,非常珍惜。對他來說,教育是一份傳播夢想的志業,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品格陶冶跟知識的傳授一樣重要,甚至有過之。知識可以經由不斷的努力習得,但品格的養成有賴點化與引導。他希望自己不僅是經師也是人師,他要用身教的典範跟年輕人走在一起,除了教導專業醫術,更重要的是引領他們在生活當下用心眼看人生百態,學會將心比心,培養做人處事的正確態度。

對於想要以醫學為志業的青年學子們,他的建議是:「不要怕苦、不要怕難、不要想賺大錢。」身為醫界領頭羊,院長有比別人更高的視野與格局,他再次強調,在這個全民健保、資訊對稱、社會進步的時代,醫者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用心對待每一個病人,醫人也要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