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祐(101國中、104綜高)
讓服務走進人生~3000個小時後的蛻變
◎ 撰文者/張佳祺
早上出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當志工,回家前最後一件事也是當志工。李昌祐就是這樣每天堅持擔任交通志工,持續了大半的高中生活,從明道中學畢業時,志工時數累計已超過3000個小時,並透過志工服務也學到更多課本上沒教的寶貴經驗。
李昌祐一家都是明道人,媽媽是明道校友、弟弟妹妹也正在明道就讀,從小在積極正向環境下長大,也因此結識了同樣熱心服務的夥伴們,自然而然地讓志工服務走進了李昌祐的人生。但在泰北國際志工服務團的經驗中,所見所聞讓他徹底改變:「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跟自己如此不同的存在。」在同一間教室中,第一排的學生是生活環境比較好的,有自己的書包、鉛筆盒,甚至有少數人還有手機,但是坐在最後幾排的學生,可能三個人必須共用一支鉛筆。在小小的一間教室中,就能看見社會貧富差距的縮影。當時還是國三生的李昌祐,面對如此衝擊,根本不知該如何是好,但是經過幾天的共同生活後,發現泰北的小朋友即使在匱乏的生活環境下,依然抱著希望努力地生活下去。從他們清澈真摯的眼神中,轉換成自己再次積極向上的動力,以前總覺得只要有雄心壯志,就能夠改變世界,但忘了在改變別人之前,要先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因此在心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升上明道綜高部設計群,昌祐繼續堅持熱愛的志工服務,並參加扶少社等服務性社團,也自我挑戰創立了影視研究社,甚至有機會跟著明道文教基金會以輔導員的身份,再次踏上泰北,看著學弟妹們正經歷的一切,也再次審視以前的自己,並用更加成熟的態度承諾,即使人類的力量很渺小,也要持續下去。
在明道中學擁有多元的機會、師長的鼓勵、家人的支持,進入大學則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昌祐觀察,其實明道人在大學校園中幾乎都是擔任幹部等領導角色,但也因此真正體會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學校園是各地青年學子的集結,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態度,猶如現實社會的縮影。在明道的校園內以為的常態,其實是現實社會的反常,所以在面對與自己態度理念不盡相同的同儕夥伴,只能藉由大量的溝通才能「跨」過去。
「過程真的很痛苦,但是只要跨過去就會成長」幸好中學階段豐富的志工經驗,進而培養了邏輯思考、人際關係、領導統御等能力。昌祐目前也正在現實與理想的跨越階段,白天在公司擔任品牌行銷的工作,晚上則是在大學夜間部研修建築學。昌祐說,以前總覺得校長說「在明道發現你自己」是開玩笑的,沒想到真的可以找到!他鼓勵學弟妹們,即使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也一定要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