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輝(69高職)
建築界的理想主義者~生若夏花,去留典範
◎ 撰文者/黃心英
104年8月15日,在台中有一場69年明道建築科畢業班的同學會,原本該是師生暢敘,歡欣聚會的場合,卻因大家永遠的班長─孫勝輝的缺席,而蒙上一層哀傷。勝輝高中時即展現極佳的領導能力,在校功課也總是名列前茅,畢業時卻因考場失利,讓他未能進入國立二專,但這反而讓勝輝發現了正確的讀書方法及找到學習的目的。在聯合工專畢業時,自認二專的學歷不足以應試,再度考入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二技部,完成了大學學業。
進入職場後,業界的工作經驗,讓他覺得個人認知的建築理念,與一般商業作法大相逕庭。本地的建築工法,或延用傳統,或抄襲歐美,以致蓋出的房子並不適合台灣濕熱的環境。為實現自己的建築理念,他自組建築師事務所,以設計「安全、健康、舒適、便利、節能」的高性能永續建築為目標,佐以三代同堂為理想,兼顧老人照顧,使居住者均能「安居、安心、安養」達到提昇自我價值的生活目標。
工作若干年後,勝輝自覺學識的不足,再考入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修,獲得碩士學位。這期間,他發現舊有建築是節能議題中不容忽視的一大族群。一般建物可以拆建以符合環保、節能法規,但對於已融入人文歷史意涵的歷史建物,如何在再生利用的規劃設計上,賦予節能的功能,則是現代建築設計師值得去認真鑽研的課題。這些建築理念早已超脫營利的目的,而是將維繫文化,傳承歷史當作使命,期望能結合前人智慧及現代科技,融合古今,讓歷史建築「歷久彌新」。
經由這個課題,勝輝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宗教建築,他在不起眼的磚瓦與稜角中,發現了先人了不起的智慧,這裡面居然潛藏浩瀚似海,無盡無邊的知識。因此,他雖然平日工作非常忙碌,仍然排除萬難,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就讀。這期間,為了感念明道的栽培,當學校的明道樓重建,校長籌組校園規劃委員會時,勝輝立即接受召喚,撥冗參加多次的建築規劃會議,並於會議中提出他對明道建築的期許與建言。
勝輝於104年一月通過口試,終於成為台灣僅有的兩位獲得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的學生。更讓人興奮的是,他同時獲得北京大學少數民族宗教建築研究所聘任,擔任教職。這對一位於學海中孜孜矻矻,鑽研不懈的學者而言,無疑是個人學術地位的被肯定,也是極為崇高的榮耀。
勝輝另一項心願是成立「中華宗教建築研究交流協會」,協助海峽兩岸宗教建築文化、學術、文物及藝術交流服務,並培育宗教建築專業人才。經由密集的籌備,在104年7月31日舉行協會成立大會。一切看似那麼的順利,以他在建築研究上蓄積的能量,將在建築界激起多麼美麗的浪花與漣漪,又將在學界影響多少世代的學子。然而,這一切就在協會成立大會中勝輝的致詞結束後,戛然而止,長期的忙累,以及學業、工作上的無形壓力,早已侵蝕了他的健康。他自覺的胸口悶痛,原以為是個小問題,沒想到經由醫師的檢查,卻是能致命的A型主動脈剝離。入院後病情急轉直下,8月9日的葉克膜急救,亦無法成為延續他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
勝輝的匆匆離世,有著太多的未竟之志。但他在許多建築研討會及人才培訓講習會的發言與教學,數十篇精闢的學術論文,以及親自規劃設計的無數精彩建築作品,應已精確傳達了他堅持的現代建築理想,並在建築界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他對親友、同學的熱忱無私,有情有義;他追求學問的終身學習態度,終至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曾經教導他的師長,培育他的學校,知道感恩回饋,這些都是良好的身教典範,永遠值得明道的學弟妹效法學習。
人生的價值不在長短,而在活出的深度與發揮的影響力。勝輝認真精彩地度過人生的每一階段,對人群、社會及後學的影響,綿延無盡。特將他的生平事蹟收錄於「50周年校慶點將錄」中,讓勝輝的精神永在,典範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