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萱(103國中、106高中)

台大校長也喜歡他的代言~認真走過每一秒

◎ 撰文者/廖思瑜

如果你看到一個很高的身影在桌球場上快速移動;如果你看到一個從容的身影在舞台上掌控大局;如果你看到一個成熟自信的身影在你面前朝你微笑,那是李育萱,高中就讀人文實驗班,曾經擔任明道中學桌球隊隊長、TED分享者,目前就讀台大經濟系,興趣是,善用每個機會。

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是準備好的人才有機會。詳閱著李育萱豐富的人生履歷,你大概以為他是個從小充滿目標的孩子吧?其實不然,李育萱說,一切都是到國二才開始。

因為想當外交官,頓時才有了努力的目標。他為自己設立短、中、長程目標,開始累積舞台經驗,提升外語能力,例如:與同學創立英文相聲社、參加校內外英文演講比賽等……,讓自己隨時保持最佳狀態。而他真正嶄露頭角的契機,是在國三時,陪同父親參與電視台益智節目,並獲得第二名的成績後,各界才開始注意到這位默默耕耘的男孩。

說起英文演講比賽,屢次獲得佳績的李育萱,也曾經重重跌倒過。他在某次代表學校的複賽即席演講中,出現失誤。他形容,那時腦袋一片空白、說話語無倫次,眼底所及無不是嘲笑的眼神。他說:「那是我最羞恥的幾分鐘,我甚至決定再也不要參加這個比賽了!」後來,在指導老師的開導之下,隔年東山再起,獲得該年度的優勝(第一名),一洗當年恥恨。他謙虛地表示,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些貴人和轉捩點。

作家龍應台曾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連續不斷的機會隨著李育萱在銀幕上的活耀後相繼找上門。縱使實力受人肯定是一件喜悅的事,但大量接下各種課外活動、比賽,他發現自己無暇顧及功課,同時因為太過認真沈浸在活動中,放棄許多與重要的人相處的時光,並幾度在這樣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不難理解,求學時期,在活動、課業、人際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很多人要面對的課題。於是我問:「你是怎麼調適自己的呢?」,他回答:「我會為自己設一個最低的門檻,如果沒能達標,我就會好好收心正視自己的問題了。」。

凡是徘徊於各式場合的人,都必須要有一套人際處理哲學,李育萱也不例外。他坦言,以前的他面對負評,確實會希望能安撫所有人,達到每個人的需求,可是現在,他已漸漸學會去分辨惡意批評以及真心指教。畢竟,如果在意一個人的感受,就必須連同那個人的期望一併考慮進去,而如果我們分不清楚哪些人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一味地「公平」討好每個人,那樣我們大抵只能被囚禁在輿論的漩渦之中,寸步不行。

他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有勇氣迎向未知,有勇氣接受失去。面對那麼多機會與選擇,我問學長:「你都是怎麼挑選自己想參加的活動呢?」,他說:「我覺得如果機會來了,不妨對它們說『好啊!』,不試怎麼知道會發生什麼。」,儘管有時挫折的滋味很難嚼,可是自制力和意志力是李育萱最好的武器,他在每一次的機會裡允許冒著受傷的風險,也不要錯過最正確的人事物。

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李育萱或許忙於經營自己的人生,但他同時也理解,要為這個世界、為一些人提供溫暖。「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他們是很努力地在面對生存這一件事,而且對於身邊的小事很容易感到滿足。反觀我們自己,常常遇到一點困難就抱怨。」他的眼神無比認真,談及投入鄭州與台灣關愛之家的經驗,除了對於生命態度有所體悟外,李育萱也深刻意識到眾人對於愛滋病遺孤的不了解,因此,他計畫在未來持續關注這個問題,希望藉由普及愛滋病的傳染途徑等知識,集結更多的力量來幫助這個族群。

人生是一條單行道,誰也不會再繞回那些地方,所以很多事我們除了認真,沒有其他選擇。李育萱說,當自己做了一件事之後,就要盡量做深、做廣,把它延續下去。他相信,沒有事情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探索,都是累積自己的過程。所以他很認真地在每一個機會中,認識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