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鴻(84國中、87高中)
駐校科學家~挑戰極限,完成年少的夢想
◎ 撰文者/張嘉妤
陳沛鴻(Phil),明道中學六年一貫的學生,台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現在是明道中學駐校科學家,明道生物科技中心(BIOLAB)負責人,明道科學教育委員會執行長。從2014年開始每年帶著學生參與美國MIT舉辦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年年奪得佳績。
坐在無菌操作台前,安靜且有條不紊地處理著手上的細菌與DNA,是很多人對沛鴻老師的第一印象。很多人只看到老師的豐功偉業,卻忽略了老師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在獲得金牌的背後,枯燥乏味的實驗室生活、反覆操作著手上的實驗,得經過多年的淬鍊,才以成就如今的高度。
小時候的沛鴻老師透過閱讀科普書籍而擴展眼界,喜歡胡思亂想、做白日夢,未來想成為科學家,造福全世界,這種念頭彷彿在心裡埋下小小的種子,如今漸漸發芽長大。在求學階段,課業方面老師坦言對當時的自己沒有信心,直到大三那年──他人生的轉捩點:為了準備研究所的考試,他開始努力鑽研英文,成績在那個暑假突飛猛進,也開始了他的研究生涯。
從臺大研究所畢業之後,老師選擇到陽明大學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計畫,一待就是三年,淬煉了沛鴻老師的實驗技術,收穫無數。然而因為一些原因,老師選擇離開陽明研究室,老師坦言當時有些不甘,但人生就是這樣,不可能一路順遂,遇到挫折時是危機也是轉機。這意外的插曲也成為沛鴻老師來明道的契機,那時老師注意到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透過高中班導林仁豪老師的牽線,與大久校長談話後,沛鴻老師下定決心來明道開啟他的下一段旅程。
賈伯斯曾說:「人生中每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雖然沛鴻老師離開陽明時是帶著十分複雜的情緒,但他坦言,現在回想起來會感嘆幸好有這段經驗才能造就現在的他。所以「人生道路上未必能事事順心,但在當下去做就對了,不用後悔,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會成為最好的養分支持你繼續前進。」。
然而,一開始在明道帶iGEM並不是很順利,面臨了各種考驗:基因工程競賽的知識與技術高門檻、昂貴的儀器設備,這對高中生及學校已是一大挑戰,加上每年都要發想不同題目,並經設計實驗來證明。沛鴻老師承認每年都很有壓力,當比賽一天天的逼近,早出晚歸待在實驗室確定著每個流程,琢磨著細節,只為在美國比賽能順利進行,這是不為人知的付出及努力,也是在光榮成績背後的汗水及淚水。隨著每年的比賽經驗,沛鴻老師觀察後發現從高一培訓不太夠,所以有了「生科人培訓班」及「國中部數理拔尖班生醫課程」,讓他們提早學習相關知識,更能培養出頂尖人才,成為儲備選手。
除此之外,沛鴻老師積極與大學端合作,爭取更多的資源,以及和各大學iGEM交流,以科委會的執行長的角色,致力將科學教育帶進明道校園。透過科技月的辦理,讓學生們對科學有基本的知識基礎,且在每場精彩講座的薰陶下,培養學生對於科學的熱情。在眾多事情背後,老師也與我們分享:「很多事情就去嘗試,不做不會怎樣,但做了很不一樣。像是與大學合作往往都是由一封gmail開始的,因為持續的洽談,才有之後的合作。」做事就要追求完美無缺,是老師的自我要求。
未來,沛鴻老師想舉辦「科普閱讀」的講座,小時候愛看書的習慣及想讓科學知識推廣到校園的心願,激盪出了這個點子。但真正實踐下去並不容易,因為科學方面的事情並不是人人都感興趣的,老師也藉由請教資深老師,期望讓活動變得更精彩。透過閱讀,讓明道人的眼界變得更加寬闊。
老師對科學的熱愛是支撐他走下去的動力,不斷地堅持才能成就小時候的夢想。身為駐校科學家,不僅將每年的iGEM隊伍帶得很好,老師更透過己身的能力,傳遞更多知識給學生,透過教育,影響更多人。老師笑著說,現在的他很幸福,家庭與事業都十分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