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琦(101國中、104高中)

鍾情於影像創作~鏡頭裡的故事,鏡頭外自己的故事

◎ 撰文者/吳怡潔

今年大四畢業的胡琦學長,在影像創作的領域已經探索了十多年。小時候在家裡找到的一塊電影拍板,讓他從此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他用過最陽春的電腦設備,也拍過高科技的VR影片;他曾收獲獎的甜美果實,也曾絕望地踏過滿地荊棘;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找尋自我,也在人生的岔路口放手一搏。胡琦學長用他最熟悉的鏡頭,記錄下生命的獨特故事。

談起影片製作,學長說因為從小喜歡看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在某次國小戶外教學時,他模仿著拍攝了一些小短片,並自己加上旁白,從此開啟了他對影片剪接的興趣。國高中階段,學長也持續從事影像創作。高一時,他參加了臺灣大哥大的行動創作獎比賽,然而面對其他幾乎都是大專院校以上的競爭對手,參賽結果不盡理想,學長也坦承為此消沉了好一段時間。高三那年考完學測,他又重新找出這支作品,申請北藝大電影系,沒想到獲得評審老師們的好評,得到正取一的佳績,同樣的一支作品,這回反讓他重燃希望。然而當時的心情是十分猶豫的,「要一頭栽進去電影這個行業,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那個勇氣。」掙扎了許久,他最後放棄風險較大的電影專業,而去就讀清華大學的資工系,「我不後悔這個決定,在資工系的學習也讓我得到不一樣的收穫。」學長這樣說。

升上大學後,學長並沒有就此捨棄自己對影片拍攝和製作的喜愛,在一堂通識課中,他造訪新竹在地的「竹塹北管藝術團」,以紀錄片的方式完成這次的田野調查。「紀錄片的表現方式和我之前創作的短片不太一樣」學長說:「紀錄片沒有劇本,你很難掌控當下會發生什麼情況,只能現場隨機應變,及時調整。」這樣的經驗帶給他很不一樣的收穫。「能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甚至我發現有很多情感是只有在紀錄片之中才能捕捉到的。」除此之外,學長仍然不斷嘗試參加比賽及展覽,包括之前失利的臺哥大行動創作獎,他再次參賽,結果一舉奪得第三名,這帶給他極大的鼓勵。學長談到,他最享受的其實是後期剪輯的過程,自己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看著所有的素材,「我可以決定每個人的鏡頭有多少、如何分配,有一種掌控全局的感覺!」獨自一人的工作環境,也讓他感到比較安心。害羞的性格有時使他卻步,「創作是一個很需要跟人溝通的領域,但我常常會覺得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所以有很多作品都是獨自完成的,自己當導演、當演員,自己剪輯。」學長說:每一支作品的完成也都是一次和自己的對話。

胡琦學長今年大四畢業以後,計畫前往倫敦藝術大學學習遊戲設計。「遊戲設計是我在大學時就有接觸的東西。」大學時他便上過相關的課程,創作了一些作品,並拿去投展覽和比賽,像在高雄的「放視大賞」中便獲得優選。學長說,遊戲設計不但和他在資工領域的專長相關,其中的細節處理部分其實也能結合過去製作影片的經驗,例如運鏡、畫面安排及掌握視覺上的美感呈現等,「算是一個折衷點吧!」他說。

當被問到有沒有想對學弟妹說的話,胡琦學長搔了搔頭:「我覺得現在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你在過去的累積。在這塊地種了一粒種子,也許它會在不同的地方開花。」他遲疑了一會兒,「其實人生並不一定會有什麼轉捩點,但當你走了很久後回頭看,你會發現原來某一個時刻的自己已經在做出改變了。」學長不為自己預設太多立場,而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不給自己強加過多壓力,而是傾聽內心的聲音。胡琦學長以這種「佛系」的豁達態度,在探索生命的過程裡自然成長,敘寫著「未完待續」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