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宇立(93國中、96高中)

從醫師到科學家~策略的培養,傳承的力量

◎ 撰文者/吳怡潔

2007年從明道高中部畢業的倪宇立學長,在完成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的學業後,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神經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時差16小時的電話那頭,是學長熱情的招呼聲。已屆而立之年,倪宇立學長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自己成長的經驗與體悟。

在高中時期,學長逐漸發掘自己在科學方面的興趣,而早早將目標放在醫學系。一路上,他曾參加過大學端主辦的醫學營,返回學校後,他創辦了醫學研究社,「我覺得當時很多其他優秀的高中都有類似性質的社團,而明道卻少了這一點,」學長說,「同時也是為了推甄大學做準備,有這樣的經驗可以為自己的履歷加分不少。」事先做準備,一直是倪宇立學長的習慣,他也提到,自己屬於很有「計畫性」的人,會提早為將來做規劃,「確立目標之後往前算回去,看需要做什麼是可以達成這個目標的。」像是在申請醫科的這條路上,學長在確定方向以後,便開始為自己的理想鋪路,「我大約在高二時確定自己想讀醫學系,而之後的高中生活有很大一部份是在為這件事做準備。」學長這樣說。

在做好準備及規劃之外,學長也特別強調選擇的智慧。當孜孜不倦已經成為必需品,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突破重圍,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題。以自身經驗來看,學長建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他表示,努力能在局部的環境中獲得一些點獎勵 ,然而適當的選擇卻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要做能讓你處在『上風處』的選擇,」學長補充,所謂「上風處的選擇」指的是在對自己的能力以及興趣有一定的理解,但對未來展望仍然不明確時,選擇比較有彈性的選項,接著,儘快釐清這個不確定性。」學長接著說,「我覺得一定要多問多想,或是諮詢走在你前面的人,越遠越好,尤其做了同樣選擇的人十年後、二十年後在哪裡」。英國科學家牛頓曾言:「如果我看得比其他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經驗,轉化成為自己的養分,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也能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儘管已畢業十二年,倪宇立學長仍與明道有著很深的牽連。他說,當時在高三二班的同學現今依然是至交契友,「高中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紀,這時候培養的感情可以維持得比較久,在讀大學、剛出社會時,這些人會成為很重要的人脈和力量。」學長提到,他的同學們如今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展,當有需要時大家都不吝於伸出援手,「知心的高中同學能夠陪伴你至少十幾年,而且這些朋友絕對是以後非常珍貴的資產。」另外,學長也談起當時在明道的貴人之一,對於他提議的醫學研究社和「青雲路」手冊提供很大協助的汪大久校長。學長說,自己經歷了國高中、大學,一直到現在出國了,都很少看到像大久校長這樣行政與理想兼具的教育工作者,「他會支持他覺得很重要的事,像我們當初有這些提案時,可能只有想法但沒什麼實務經驗,校長覺得我們的概念不錯,就幫助我們把執行面處理好。」

「傳承」,是明道最美麗的風景,一如倪宇立學長當年發起高中「青雲路」手冊的製作,「我的初衷就是,我想要給學弟妹一些回饋。」而這樣的精神,也讓離開學校已十二載,遠居太平洋彼岸的他在百忙之餘仍然勻出時間接受這次五十周年校慶特刊的採訪。學長的寶貴經驗,不但是學弟妹成長路上的借鑑,也是送給明道無價的生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