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姸方(101國中、104綜高)

十年志工路~用服務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 撰文者/陳芸霠

高二榮獲保德信「青少年全國志工菁英獎」今年大四畢業的賴姸方學姐,已在志工這條路上走了將近十年。「一件平凡的幸福」這是學姐服務的意義,因為服務和被服務的雙方沒有利益關係,非常單純,讓學姐「一直有很多感動在」。

剛進入明道國中部的姸姸方學姐,成績不太好,但她很想要直升,於是她計畫透過當志工來豐富自己的備審。之後因為結識了一些學長姐,她開始到國中部幫忙,「一開始動機並不單純」,她坦承。儘管最初是為了利益,但隨著一次次的服務,她學到許多「課本不會教的東西」。「志工」變得不只是履歷,也是讓學姐更了解自己的契機。有次她遇到一位行政人員,她在接過學姐遞的通知單時,微笑地說了一聲謝謝。雖然微不足道,她的行為卻讓學姐看見自己的價值:即使成績不好,她的人生還是有意義的。從那一刻起,發現當志工「可以讓自己很開心」,也是之後她堅持服務的動力。

國中畢業之後,姸姸方學姐的足跡遍布泰北、肯亞、馬來西亞以及臺灣的偏鄉,過程中並非事事順利,遇到過許多的打擊和困難,有時也會有無法改變的挫折感。她說:「要過自己心裡的坎,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就足夠。」在她心中,當志工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曾經參與、擔任陪伴的角色,其他反而是其次了。

在泰北時,學姐是中文課的老師。她說,一開始上課時就有學生直接出去講電話,後來還騎摩托車走了。當時學姐非常錯愕,但也無可奈何。到了最後一天,當她和其他學生合影完,準備踏出教室時,那兩位學生竟然也來和她拍照,並說了謝謝,眼神中是依依不捨。這一段特別印象深刻,雖然這幾天「我不知道我影響了他們什麼」,但能夠看到這些孩子的改變,是感動的。泰北的服務經歷,讓她對志工有了不同的認識。

直升商管群後,學姐加入扶輪少年服務團。「泰北只有18天,希望能在臺灣做365天的在地服務」,扶少的創立理念和學姐的想法不謀而合。高二時她當上社長,不只安排社員每天放學到附近的烏日聖教會說故事、寒暑假到偏鄉辦營隊,更頻繁邀請各個領域的講者,讓社員擁有廣泛的知識儲備。雖然忙碌,卻很充實。

高中時,姸姸方學姐也參與了非洲志工團到肯亞服務。在沒有先例、缺乏當地資訊的情況下,學姐起初猶豫了,「既然有機會在16歲去做這件事,你為什麼不去?」後來父親的話讓她下定決心。「是心靈和身體上的挑戰」在肯亞,她不只到當地的育幼院幫忙,有時也會協助做一些勞動,比如刷油漆、送物資等。「當你親身經歷才能感同身受」這是她最大的體悟。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往往和現實有很大的落差。她說,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沒有放棄這次機會,勇敢的去做了。

被問及學業和服務如何取得平衡,學姐坦然說,她將大部分心力都投注於扶少的事務。即使如此,高中階段學姐仍然考取到13張專業證照,也成功的透過特殊選才錄取高雄醫學大學。

上大學之後,學姐同樣加入了服務性社團,並且在大二成為社長。她用新的思維模式改變社團既有的做法:不再四處找服務,而是和社會企業合作,讓社員了解這種形式、實際參與社會企業的運作,再回到學校討論觀察到的東西。「就是給社員一個種子,一個不一樣的思考方式。」除此之外,姸姸方學姐在大學階段還到許多地方去演講,向許多人分享她這幾年看見的問題、服務的故事和感動。分享,是她在服務之後,認為自己應該做的。

「雖然很老套,但勇敢去做吧!」是學姐最後想對學弟妹說的話,「想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好猶豫的。」她說,假如沒有跨出那一步,事情永遠都不會改變。「不需要害怕!」這不只是鼓勵,也是姸姸方學姐的經歷中最好的見證。正因為她總是毫不畏懼、不留遺憾地去做每一件事,才能一如既往的編寫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