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類的活動或開發,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在台灣有些生物已瀕臨絕種難見蹤跡,甚至被列為保育類生物。我們與這些生物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應該愛護牠們,使臺灣永遠保有豐富多元的物種。
1.台灣藍鵲:全長約64公分,長尾占全身將近三分之二的長度。
鮮紅的嘴喙及爪子、眼睛黃色、胸、頸以上黑色、身體藍色及藍色尾羽末端的一抹白。
屬雜食性鳥類,取食範圍包括小型鳥、鼠、蛇、蜥蜴、昆蟲、果實等。
2.黃裳鳳蝶:棲地破壞,馬兜鈴科食草越來越少,及商業採集原因,數量漸少。胸部及腹部分別以紅色、黃色為底色,並摻雜著黑色斑紋,顯得格外鮮明耀眼,透露警示意味。
3.南胡柳葉菜:分布在海拔3400公尺以上的山區,以開闊的岩屑及碎石坡為生育環境,是台灣高山岩屑地指標物種, 一萬年前,地球增溫後消融。有些寒帶植物隨著冰河往南遷徙台灣,冰河消褪,部分植物轉向高海拔地區,形成了中緯度高山特有的寒帶植物,這些植物稱為「冰河孑遺植物」。南湖柳葉菜之所以珍貴,便在於它是珍貴的孑遺植物,見證了冰河曾經在台灣存在的歷史。
4.橙腹樹蛙 : 橙腹樹蛙的四肢趾端膨大,形成明顯的吸盤,蹼為橘紅色、背部顏色為綠色,偶有極小的白色斑點,背腹交界處有白色線,腹部呈橘紅色或紅色,因此而得名。
5.食蛇龜:臺灣唯一的陸棲性淡水龜 ,其食性屬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蕈類、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或大型動物的死屍為食,並未發現有捕食蛇類的情形。 「食蛇龜」並不吃蛇,名稱之由來,在早期日據時代即已出現、應該是當初的人對其食性產生誤解而命名。
6.櫻花鉤吻鮭:翻看新臺幣兩千元紙鈔的背面,就能發現臺灣獨有的櫻花鉤吻鮭。 為臺灣特有亞種,僅分佈在大甲溪上游。這種魚打破了由海到河不斷洄游的習性, 已經演化成陸封型魚種,據推論是冰河時期遺留在臺灣高山溪流,也成為少數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