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0/5/19 上午 07:18:20
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最為人熟知的影響如下:
一、經濟損失:福壽螺自1979年 引入,至今造成數十億經濟損失。
二、生態影響:
1. 掠食:外來種生物的引入,最直接的危害為掠食當地原生物種,使原生物種族群數量降低甚至是絕滅。以關島褐色樹蛇為例,約在1950年經軍事 運輸由新幾內亞的小島意外引入關島後,至今已至 少讓當地9種原生鳥類滅絕,另2種森林性鳥類及3種 海鳥陷入瀕危的困境。
2. 競爭及排擠:如果被引進外來種生物其生態習性與原生物種相似,那麼無論是在自然資源或棲地利用方面,將會與原生物種發生競爭現象,導致生態系平衡的破壞或物種絕滅。如北美原生東知更鳥(Eastern Bluebird)因外來歐洲椋鳥(European Staling)取代其對巢洞的利用而降低族群量;植物部分,發生在台灣本島外來象草與原生五節芒間棲地競爭,蘭嶼由於引進木麻黃導致入侵原生植物棲地所造成的威脅等,都是明顯的例子。
3. 疾病或寄生蟲的傳染:外來疾病或病原體對原生生物可能存有難以預測的巨大危害。如海洋時代來臨後,歐洲移民為澳洲及美洲原住民所帶來的多種疾病,即是人類史上的一大災難。鳥瘧疾、鳥病毒亦被認為是導致數種夏威夷鳥類滅絕的主因。台灣則有因引進琉球松卻伴隨松材線蟲的引入,而造成國內松林危害的嚴重問題。
4. 雜交:人為引進近親種的外來種生物,會使自然雜交機率提高,改變原生物種之基因組成。如目前國內寵物飼養大陸畫眉,逸出或放生後與台灣畫眉雜交;西部之白頭翁可能經由放生途徑與僅分布於東部之特有種烏頭翁雜交,此種雜交現象使得台灣原生鳥種的存活遭受極嚴重地威脅。
5. 生態系統的改變:外來物種除了上述影響之外,其層面亦可能進一步透過生產力、營養循環、干擾幅度頻度,甚或土壤植被結構的改變而廣及整個生態系統。例如夏威夷野生家豬藉由廣泛的挖掘與腸道對種子的消化作用,促進了數種植物的傳播與生存,而大大變更了當地的植物群落組成;非洲維多利亞湖在引入尼羅河鱸魚後,除直接的掠食讓超過200種以上的原生魚類滅絕外,更由此徹底瓦解了該生態系的食物網結構。
外來種生物一旦適應當地生態環境後,在缺乏天敵或人為控制情況,繁殖能力強的物種,短時間內族群即可快速膨脹,打破當地生態平衡,可能捕食當地原生物種,或是造成利用相同資源或棲地環境的競爭,因而排擠當地原生物種,導致原生物種族群減少甚而絕滅,就生態與倫理觀點看,外來種存在的問題,吾等應予正視。
除生態的影響外,也常造成巨額的經濟虧損,如Pimentel et al. (1999)曾估計美國每年因外來生物而付出的代價(含括實質破壞、控制費用、人體健康影響及其他相關事實)高達1230億美金,其中較為顯著者如白蟻 (Formosan termite) 每年10億美金,火蟻 (Fire ant) 20億美金,斑馬紋貽貝 (Zebra mussel) 於十年間光是清理水管、過濾設備等即耗費31億美金,而關島每年因褐色樹蛇 (Brown tree snake) 所致的電力系統中斷損失亦達百萬美金。
PS:多倫多懷雅遜大學有研究指斑馬貽貝會「污染水質」。研究透過向放置有斑馬貽貝的水柱注入一般含有浮游碎屑的湖水,比較湖水通過貽貝後水中化學成份的轉變。研究結果發現斑馬貽貝在消化了水中的碎屑後,碎屑裡的氮化物被還原成為氮氣逸脫;但磷化物消化後仍然保留在中裡,間接令水中的磷化物比例增加,從而使水質更有利於水中原有的藍綠藻生長,產生水華。而這藍綠藻又會分泌出一些化合物,令水變臭,「影響飲用水的味道」,並「造成有毒物質大量生成」
惟外來種生物是否必得「除之而後快」,仍存有討論空間。不可諱言,許多物種的引進有其價值與貢獻,如為改善糧食生產而引進的禾本科作物,為生物防治而引進的天敵生物,以前者言,1970年代末期,東亞地區的稻作遭到一種矮化症的威脅,致使千百萬人的糧食供應面臨重大危機,幸而經科學家搜尋全世界基因銀行所儲存的四萬七千種基因,終於在印度一個山谷找到一種可以阻止這種病原的野生種,而取得抗病基因,挽救了七十年代的稻米生產危機;天敵生物防治的經驗中,1975年首次在屏東縣佳東鄉發現椰子紅胸葉蟲危害,短時間內該蟲就傳遍南部各縣市,1983年,由關島引進紅胸釉小蜂進行釋放,至目前為止,已有90%的寄生率,而有效防治了紅胸葉蟲對椰子的危害。然而,因外來種生物入侵而造成不可挽回之生態浩劫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如二十年前以食用目的引進台灣的福壽螺,卻因味道不佳在任意棄置後造成農業的嚴重損失,即為其中經典的例子。因此,若真要訂出一個是非曲直,不僅不切實際也失之偏頗,當務之急,著眼於如何強化對外來種生物的經營管理能力,使能取其利而棄其弊,應是較實際可行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