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0/5/20 上午 12:29:52
在臺灣,危害農作物最出名也最讓人熟悉的就是俗稱金寶螺的福壽螺。福壽螺在1979年至1981年被引進臺灣不久後就被棄養,1982年7月便開始有福壽螺危害的紀錄。1986年,全臺灣遭福壽螺危害的面積就高達到17萬公頃,被啃食的稻米損失更超過12億元,而政府每年花在防治方面的經費多達1億多元。福壽螺危害的不只是水稻,還包括水芋、菱角、蓮花、茭白筍等水生農作物,甚至養殖池也常受其嚴重干擾,對農作物所造成之損失難以估計。
但最大的問題卻是為了防治福壽螺所使用的農藥具有強烈的毒性,造成人員健康和生態危害是難以用金錢估算的。過去農民使用「三苯醋錫」來殺福壽螺,但這種藥劑容易造成指甲脫落、皮膚潰爛、腫瘤、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等傷害,藥劑流入溪流、河川後造成自然環境的污染及水中生物的傷害,還好政府已於1999年明令禁止使用。
2004年,臺大農業經濟學研究團隊針對福壽螺做了一項估算顯示:近30年來,螺壽螺已經對臺灣農業造成新臺幣50億元的經濟損失,如果再加上政府和農民所投入的防治費用,損失金額接近新臺幣1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