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教您帶孩子適應小一新生活
開學身心暖身操,讓孩子勇敢上學趣!
作者|林郁雯 職能治療師
9 月份將至,才剛從大班畢業的寶貝,轉眼即將成為小一新鮮人,家長的心情想必既期待又忐忑,畢竟從幼兒園踏入國小階段,無論在學習環境、課堂模式、生活自理、社交技能與獨立性,都有明顯的差異性,如何把握暑假到開學後這 2-3 個月的準備與適應期呢?這篇文章將提供您清楚的執行方向與進行方式,目標是「幫孩子建立校園生活的畫面」。
孩子需要適應什麼呢?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思考。一是校園生活模式的轉變,二是學習心態上的調整。畢竟幼兒園是以「玩中學」為主,但進入國小後是以「學中玩」為主,小一新生適應的準備期,重點放在「預告、練習與陪伴」,幫助孩子做身心建設與願意嘗試的勇氣。
小一新生適應重點一:認識幼稚園與國小生活的不同處
家長透過情境演練與故事比喻,提供畫面讓孩子理解國小的生活作息與參與方式。我們可從與幼稚園有共同處的地方做延伸,像是:「校長就是園長媽咪」、「一 年五班就是海豚班」、「每一節課就像之前固定的學習區和團體活動」、「注音、數字與國字作業,就像大班的畫畫作業」,讓孩子清楚幼稚園哪些已建立的模式,是進入國小後自己做得到且已經具備的,不須擔心或害怕。同時建立信心讓孩子相信「長大的意義是,我可以嘗試挑戰與做到的事變多了!」,進入小學將有不一樣的新任務,等著我們一起參與、學習和面對!
小一新生適應重點二:陪同孩子一起做的九大身心功課
記得當初寶貝上幼稚園前,家長事前也是做足許多準備,像是能自己吃飯、戒除尿布、會自己穿鞋等,讓孩子在上學前具備一定程度的自理能力,跟國小前的準備有異曲同工妙。家長別忘記,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從「主動參與」中,提升自我學習能力與適應力,因此適度鼓勵、邀請孩子在這準備期間做決定與規劃,以及家長自身要 撥出時間陪同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親子(合作)任務!
◎適應開學的九大身心功課:
家長可以從哪些面向,陪伴孩子做事前功課呢?
1. 增加閱讀體驗
找與校園生活作息、交朋友、分離焦慮相關的校園生活繪本,從故事裡了解、想像與體驗自己在學校可能會發生或遇到的事情。
2. 邀請上學同伴
若有就讀同校的手足是最直接的協助,沒有也沒關係,了解周邊親戚、鄰居或同事的孩子是否就讀相同學校,提早相互認識讓孩子先熟悉彼此。
3. 挑選文具與學習用品
包含準備鉛筆盒裡的文具、學會怎麼使用削鉛筆機,準備自己的課本、隨身的水壺和衛生紙,他們會固定放在書包的哪些位置。
4. 熟悉上學路徑與街景
認識周邊商店、馬路口和學會看交通號誌。並利用準備期間,安排在學校周邊散步走走、買日用品作為熟悉道路的練習。
5. 適應蹲式馬桶
暑假安排出遊或戶外行程,鼓勵女孩使用蹲式馬桶,並建立攜帶衛生紙的習慣。
6. 規劃家中學習空間
書桌位置與物品收納的空間規劃。建議桌面保持乾淨,並記得給課本、作業簿固定的家。
7. 安排書桌學習時間
每日安排固定時段,以 40 分鐘為目標,進行畫圖、著色、剪紙、拼圖、積木操作、運筆與書寫練習。
8. 紮實的生活自理能力
以校園生活經常會用到的技能為主。穿脫衣服、紮衣服、 擦屁股、使用抹布清潔與擦拭的技巧、睡前準備明天上學的衣服、書包收納等。
9. 提早調整作息
開學前兩週即可著手進行,其實低年級就可以開始在家長協助下,學習自己設定鬧鐘,練習起床唷
小一新生適應重點三:給正向言語,持續鼓勵孩子抱著期待的心情去上學
開學後,家長的陪伴與主動關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能有效降低孩子初期尚未適應校園生活,而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持續建立孩子安全感與自信心,以鼓勵式的對話做引導,讓孩子漸漸愛上與期待自己的小一新生活。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四種鼓勵式對話 家長可以這樣做:
1. 對孩子的學校生活保持好奇心:
從分享自己今天的生活開啟話題,像是「媽媽今天上班,發生......,你呢?」。除了分享有趣、開心的事情,還可以將關心的 焦點放在心中擔心、害怕或難以適應的事。
2. 多傾聽孩子的主動分享:
若孩子一回家就嘰哩呱啦講不停,千萬別嫌他吵,願意分享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相信這將是好的開始。
3. 從生活細節處,給孩子具體的稱讚:
像是「你今天自己完成作業,不用媽咪提醒,好讚!」或「今天早上你把衣服穿得好整齊,寶貝怎麼做到的呀?」。
4. 重質不重量的陪伴時光:
睡前彼此對話、繪本共讀、晚飯後安排散步或親子遊戲時間,讓孩子感覺到安心。
透過上述的三大重點,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上學前的勇氣與信心,同時也讓父母自己感到安心。漸漸放手,讓孩子嘗試與碰撞,是未來無論孩子經歷到哪一階段,父母要持續做的事。「陪伴」就像投資的複利報酬,它將會在未來,回饋在孩子的自我成就與彼此的親子關係上!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網站
網址連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