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感恩」是親子邁向幸福的課題
柏佳媛 萬里國小特教教師/前野柳國小巡迴輔導教師
『要學校老師說的話他才聽啦,我說的他根本當耳邊風。』、『我已經拿他沒辦法了,只好請補習班老師帶。』這類對話在親師對談時總層出不窮的出現,您有過這種感覺嗎?明明家長是最愛孩子、為孩子付出最多的人,然而隨著孩子長大,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自己說話,若您有以上困擾,歡迎您繼續詳讀。究竟要如何和孩子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教會孩子「感恩」,將是親子間刻不容緩的必修課,然而感恩並不是要求孩子跟著大人們說謝謝或是在特殊節日表達感謝就能學會的而是必須透過「溝通」養成同理心和負責任的態度,以下就向大家分享三個與孩子溝通的小秘招!
一、和孩子聊聊讀書與工作的關係
許多親子衝突的引爆點都是因為課業,我在輔導學生時,有不少學生認為讀書是辛苦的,而間接討厭督促他們讀書的家長。遇到辛苦的事逃避是人的天性,但學校為何要讓學生學習?我認為除了教導知識與能力外,也是讓學生明白生活有許多辛苦的事是必須克服而不能逃避的。
而誰就是孩子們最好的表率?就是諸位家長,您們在工作上也會遇到辛苦、不順心的事,但為了給孩子們吃的、穿的、用的,您們即使在工作中遇到不想做的事也會努力承擔下來,然而孩子總是天真的認為家長無所不能,建議家長可以透過輕鬆聊天的方式和孩子們分享工作上的甘苦談,使孩子們知曉大人碰到困難也會難過、生氣、想要逃避,只是為了責任必須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工作其實和讀書很像,以後出社會也會遇到煩心、不擅長的事而且要自己負責任,但現在我們有機會在學校預先練習,有老師和家長幫忙你度過難關,是值得珍惜與感恩的。
二、讓孩子不要習慣家人對自己的好是理所當然
為什麼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比較乖巧,這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必須遵守團體規範和達到老師的期望才能得到老師與同儕的認可,孩子必須付出才能得到他所想要的,反觀,在家孩子對家人撒嬌、耍賴也許就能不用付出得到他所想要的,當孩子沒有拿捏分寸過了頭而不自知,家長們便會對孩子的教養開始頭疼起來。
建議讓孩子從小養成有付出才有回報、以及先苦後甘的習慣,這也是學校老師常會使用的方法,和孩子們討論好約定後、透過集點的方式換獎勵。比如做家事、做好作業、閱讀能夠集點,而這些點數能夠用來換玩平板二十分鐘、去書店買小玩具,和家人出去吃喜歡的餐點等活動,再適時加入肯定的話語「謝謝你幫我洗碗,你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有你真好」、「沒想到你居然會預習作業,媽媽真是太驚訝了,我以你為傲」,讓孩子得到獎勵後除了謝謝家長、也要感謝自己的自律習慣才能做喜歡的事。
但如果孩子已經養成習慣向您尋求平板、物質或是食物的獎賞,記得先不要訂定太難的約定使孩子建立成功經驗,再逐漸提升約定內容的難度,不過孩子若真的沒有完成約定就試圖央求,一定要堅持當初和孩子一起討論的內容、持續等待與鼓勵,直至孩子能遵守諾言,記得您堅持的第一步,便是孩子改變的重要契機。
三、每天感恩三件小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與快節奏的社會中,有研究顯示現代人的憂慮與焦慮與日俱增,不論是在網路上或是現實中的交談,我們時常都在抱怨生活上不如意的大小事,因此不妨每天建立五至十分鐘的親子交談時間,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今日有發生什麼值得感恩的三件小事,家長可以先進行示範,例如:「很感恩小華今天主動拿便當盒出來洗。」、「很感恩奶奶送來好吃的點心給我們吃。」,如此一來,孩子也會跟著效訪感謝身邊的朋友和家人,而親子在談開心的事情時也會有正向的快樂氛圍,能使親子關係更加穩固。
以上就是三個能增進感恩的三個溝通小技巧,我一直認為溝通與感恩是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係邁向幸福的良藥,親子關係也是如此,有溝通才能增進互相了解、培養感恩的心後才能打從心底為對方付出,而當這段關係是良性的,未來當孩子長大遇到人生的煩惱,比如升學、交友關係和戀愛結婚等人生大事,孩子才會願意主動找家長討論,不會讓我們錯過了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刻,而在更遠之後的未來,孩子更會願意主動關心年邁的照顧者。
最後想和您分享「溝通」和「感恩」其實並不容易,並沒有任何辦法能一蹴可幾,只能透過長時間積累而成,可為了和孩子一同攜手邁向幸福,讓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嘗試看看,您將會發現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才更要感謝孩子,因為和他們度過的時光將會是您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