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背後的家庭因素
從根源轉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個案家庭簡介
個案平常是跟阿嬤住,當阿嬤心情好就特別寵個案,什麼要求都會答應,但心情不好時,就會痛打個案一頓,而造成個案的認同衝突。父母在台北做生意,假日才會回到野柳跟個案相處,因補償心理作用,常會買高檔玩具給個案,以滿足平常缺乏的親子感情。個案從小為單親,隔代教養,人際互動不佳,遇到師長會畏縮躲避,沒有信賴關係不會輕易對話。
人際關係欠佳
個案因受家人嬌寵,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不太好,想跟同學玩,卻因表達方法得不到同學認可,常常被孤立而懷恨在心。放學後曾帶玩具槍到校把玩,並假意瞄準其他小朋友要發射,招致其他家長恐慌。(註:小一至小四因導師班級經營常規明確,又讓個案擔任班長或組長,表現較穩定)
初級輔導作為
導師輔導,先肯定個案父母不在身邊但生活自理能力佳,再傾聽個案說明,同理個案好玩和希望引起注意的想法,但也讓個案思考玩具槍的危險性和造成同學害怕的反效果,也讓個案提出改進方法和向同學道歉。導師也和個案之前二位導師請益,交流輔導策略的應用,希望穩定個案表現。
二級輔導作為
個案表現時好時壞,情緒發洩時持續有不當傷害同學的小動作,輔導室接到導師轉介,召開輔導轉介個案會議,決議先由體育專長的兼輔教師進行個案認輔,透過體能運動的體力消耗和轉移注意力,並對個案關心和輔導。另也透過建議進行醫療評估讓個案服用注意力缺失藥物,穩定個案的情緒和傷害性動作。但因家人的配合度不高,常未就醫和服藥。
三級輔導作為
某日個案跟班上同學又起爭執,認為導師處置不公平,而情緒大爆發,想要用打架來解決爭議,雙方家長也無法諒解,輔導室特別邀請家長到校說明事件處理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引進專業人員的協助,由心理師針對個案和其家人進行深入晤談,讓阿嬤和父母了解個案的想法和感受,一味地用物資是無法填補親情的空缺,也需改變管教的方式,不宜過嚴或過鬆,而且標準要一致,不要因為心情好壞而破壞建立的管教模式。
綜合檢討結果
感謝校內和校外輔導相關人員的付出和關懷,讓個案感受到關心和溫暖,最後父母也允諾每週至少 3 天陪伴個案,讓個案有家的感覺,也穩定就醫服藥,因而到畢業之前,個案再也沒有出現偏差行為。經過本次輔導個案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家庭基本功能的重要,不僅能改變孩子的偏差行為和錯誤想法,更能帶來良好的表現。除此之外,學校團隊的合作和三級輔導機制也發揮了重要的協助和引導成效,降低了個案和父母的疏離感,並使雙方能互相體諒和包容。現在每年的教師節,學校校長和老師都會收到個案的祝福卡片,也期許個案能在自信中快樂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