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的藝術轉化: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的教學實踐
野柳國小 陳柏汝教務組長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海洋污染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關心和保護海洋環境,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理論提供了一種豐富多彩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而將海洋廢棄物納入藝術教育的範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引導他們思考環境問題。海洋廢棄物如漂流木、貝殼等材料,在多元智能藝術教育中可應用在許多不同面向,數年來,野柳國小的師生們也一起攜手進行了許多海洋廢棄物轉化藝術創作活動。
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理論是基於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而形成的。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多種智能,包括言語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理論將藝術創作納入教育中的不同領域,通過海洋廢棄物的藝術創作活動,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不同面向的多元智能,提高其整體學習認知與各領域學習素養。
圖 1,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圖片來源:https://d84693738.pixnet.net/blog/post/236367445
海洋廢棄物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海洋廢棄物不只是垃圾或棄置的剩餘物,在藝術教育中,海洋廢棄物不只有其豐富的應用價值,更有著不忘初心的海洋保育價值。下列三點,說明海洋廢棄物應用在藝術手作課程的價值:
創造力的激發:海洋廢棄物本身具有豐富的形狀、顏色和紋理,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啟發他們進行藝術創作。
環境意識的培養:通過將海洋廢棄物轉化為藝術作品,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海洋保護問題,培養其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資源再利用的實踐:利用海洋廢棄物進行藝術創作,是資源再利用的一種實踐,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資源利用意識。
海洋廢棄物融入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的教學實踐
本校的海洋廢棄物轉化藝術課程形式多元,但大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來進行教學設計:
環境教育課程:結合環境教育課程,通過教材介紹和討論,引導學生了解海洋污染問題,提高其環境意識。
實地考察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海灘清潔活動,收集海洋廢棄物作為藝術創作材料,同時體驗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
美術課程實施:將淨灘得到的海洋垃圾進行藝術轉化活動,透過課程引導,將廢棄物透過拼接、組裝、上色的方式,轉化成為具獨特肌理與造型的獨特海洋手作。
校園環境布置與裝飾:將完成的成品陳列並妝點在教室的布告欄或是教師空間,更可視成品規模來裝飾校園圍牆等較大型的公共空間,提醒學生手作完成後,仍可以進行校園美化的價值再利用,並能夠時刻記得愛護海洋的重要價值。
海洋永續的家鄉守護
多元智能藝術教育理論為海洋廢棄物的藝術轉化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教學思路和實踐途徑,這便是如今新課綱素養最為重視的跨領域協同學習。透過環境教育、淨灘走訪、藝術創作與校園裝飾,學生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全面發展,提高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能力;通過環境教育,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了提升,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學校也得到了社區的認可和讚譽。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海洋廢棄物藝術教育的推廣和應用,為培養具有全面素養的未來海洋小公民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