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萬里區野柳國民小學
110年度推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齊步走」分享
六忠導師 盧家豪
推動生命教育之策略或措施
(一) 從課程導入,透過情境探索、價值澄清、議題探究,引導孩子覺察生命內涵並懂得欣賞、珍愛環境。
守護海岸:親身探索潮間帶生態和生物如何克服環境生存,引導孩子尊重生命,關注環境倫理並守護海洋。
無鱟為大:讓孩子分析建設破壞與海洋生物消失的關係,引導孩子探討生命與經濟平衡的價值判斷。
獨木薪傳:畢業生與在校生進行獨木舟傳承儀式,象徵代代文化交棒,引導學生永續傳承生命故事。
(二) 從輔導著手,透過閱讀同理、楷模學習,協助孩子感受生命意義並對人尊重、關懷家人。
關懷家人傳遞愛:利用晨間時光,共讀生命教育相關書籍,分享家人生命故事的點滴,學習如何克服困境和共享快樂。
尊重樂齡分享善–聆聽樂齡者漁村文化傳承與彩虹媽媽故事分享,學習發揮生命價值,共創有感生命連動進而生活實踐。
(三) 從活動體驗,透過多元主題、生活行動引發孩子實踐生命價值並自我肯定、回饋社會。
製作麵包傳愛喜憨兒:探究生活經驗,藉由他人的幫助,反思自身能力,進而尊重並關懷更需要幫助的人,以實踐來溫暖社會。
解說社區傳播文化美:孩子們學習地質公園和家鄉解說,讓遊客了解在地景觀與地方文化,透過表現肯定自我價值,守護家鄉的永續發展。
事蹟
(一)從尊重生命到守護海洋:孩子們與自然環境
野柳國小臨東海,海洋是孩子生活與學習場域。課程中規劃了淨灘和海洋廢棄物的創作,希望藉由「海廢種類析」和「海廢作品」來省思我們對海洋生態的傷害,也希望孩子們能從生活減塑,愛海洋、愛地球。透過守護海岸課程,孩子們發現每一種生物都是如何克服環境障礙才得以生存,讓孩子能自發地在生活中守護海洋,尊重每個小小生命。
一個艷陽高掛的周五,孩子們在海王星碼頭海域中學習浮潛並觀察認識海洋生物,突然有個孩子發現了海底奇特的生物蹤跡。透過指引,老師潛至海底尋找孩子們眼中的神祕生物,竟發現這海洋生物是不常見於野柳的「鱟」,而且被魚網纏繞且死亡多時。當老師告訴孩子們時,孩子們臉上微弱但真實的悲傷,衝擊著我們,大家思考這片孕育我們的海洋,正面臨著危機,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孩子們回到學校後開始找尋「鱟」與海洋的相關資料,討論守護海洋的方式,更成立了護鱟小組。自此開始了一場美麗的邂「鱟」,孩子們透過拜訪在地耆老,發現了過往的野柳也曾經生活著許多的鱟,但因為碼頭的建造以及消波塊的投放,使得鱟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野柳的鱟也因此快速消失,而且也難以恢復原本的棲息樣貌,但孩子們不因現實的挫敗而放棄,反而自主展開關懷海洋生命的活動,透過海洋資源宣導、海洋廢棄物再造以及鱟卵的復育,讓社區看到了孩子們的努力,使得更多人一起為海洋發聲。
孩子們在認識海洋的過程中開始了解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資源的索取而是出於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尊重海洋、尊重生命,孩子們在觀察探索過程中感受海洋生命之美,也發現海洋所面臨之議題。去年班上的孩子不僅進行了竹叢礁軟絲復育,為軟絲建造產房,也為鱟覓尋北海岸的復育棲地。
(二)從關懷生命到攜手成長:孩子們與社會弱勢
生命中有著彼此不同性格及特質的個體,但彼此間能相遇、相識都需要契機,而一盒平凡無奇的喜憨兒烘焙坊麵包卻成就了許多不平凡的生命機遇,讓充滿愛的慢飛小孩與偏鄉孩子們透過這一盒平凡的麵包展開了對於生命的全新章節。
多年來,孩子們每月都會收到喜憨兒基金會所提供的餐盒,當收到了美味可口的麵包時,孩子們嘴裡品嘗著美味的食物,眼中總會充滿喜悅與感謝,在老師的引導認識下,孩子們都了解到這些餐盒都來自於由原先受到社會所照顧的弱勢族群,到後來有能力回饋社會、友善他人,所以即使過了這麼多年,當孩子們收到餐盒時仍然十分感激。
有一天,孩子們拿到餐盒後,突然有位孩子舉手說,他希望能夠在畢業前認識慢飛小孩並親自跟他們表達感謝,其他孩子們剛聽到時都面面相覷,經過片刻的安靜後,孩子們也都表示同意並提出各種感謝方式,經過了班級討論後,孩子們決定共同製作出可口麵包表達自己的感謝,因為孩子們希望喜憨兒的哥哥姐姐們不僅能品嘗到不平凡的麵包,更能感受到其中滿滿的幸福滋味。
因此在接近兒童節的日子,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動,孩子們手繪麵包圖稿、融入地方食材以及成品命名,在此過程中我們面臨著許多困難。然而,孩子們不但運用課餘時間彼此溝通合作,甚至連周末假期都透過遠距進行討論,將困難及挫折逐步解決,在過程中,我看著孩子們的眼睛散發出耀眼光芒,原來生命之美不在於做出多麼偉大的事情,而是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當孩子們察覺自己受他人各種幫助,開始不斷思考如何讓對方接收到我們的感謝也能讓對方感到被關懷與重視,漸漸培養出孩子們主動去愛的能力以及感恩之心。從原先被關懷到能夠有能力去感謝以及付出,認識生活中的愛,把愛傳下去。
(三)從溫暖生命到珍愛他人:孩子們與地方樂齡
生老病死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象,其中的涵養是一種緩慢深化的歷程,在此過程中,透過探索自我的存在、感受生命的價值、展現溫度的光輝,讓年長者在逐漸被遺忘的歲月洪流中,與孩子們能夠相互點亮彼此生命的價值,相互輝映。
現代的生活飲食改變,使得地方的傳統特產「石蓴」,不再受年輕人所喜愛,逐漸消失在眾人面前。因此許多依靠採集海菜的海女阿嬤不再需要辛苦外出工作,這群富有海洋智慧與採集海菜技術的地方耆老,逐漸被社會所淡忘,透過此次文化與飲食的傳承,邀請地方樂齡志工到校與孩子們分享過往的海洋生活文化與石蓴採集過程。
從影片中看到了野柳海女阿嬤採摘海菜的過程,孩子們覺得四、五月的天氣還是這麼寒冷,仍然能夠在海中穿梭,如此的毅力以及精神,孩子們都為之敬佩,阿嬤帶著孩子們到海岸岩石邊一起認識海岸、認識採集石蓴的技巧並品嘗石蓴美食,孩子們戴起阿嬤採集海菜所配戴的面罩都笑了,阿嬤也跟著笑了,海浪聲伴隨著如此美麗的風景深深的將我感動。
阿嬤準備離開前還不忘回頭用台語向孩子們說,你們只要有問題,都可以來「仁和宮」找我。孩子們與樂齡長輩的生命交融於一次又一次的漁村文化解說,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聯繫與情感互動,原來老了也可以助人,如同樂齡長輩一樣自信展現光彩,展現自我的生命價值。
心語
有溫度的老師能夠營造出有愛的課堂,
積累孩子生命涓滴的養分,
幸福的陪伴孩子們一同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