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宗教探索之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第一間參加的基督徒教會是在元朗錦綉花園,第二間則在粉嶺嘉福村。當時自己仍然在懵懂之年,只是當成一個友善團體的聚會,知道有個神,知道查經好痛苦,開心教會有大食會。現在回想,我是感激的,能領受到很多人無私的付出,也能感受事奉人員的辛勞。後來同志的意識與議題開始浮現,我領會到教會不是能滋養到我酷兒氣質的地方,所以就離開了。
時光不斷向前推,我就讀的中學也剛好是天主教,在每年節日彌撒中,我被那寧靜莊嚴的神聖儀式所吸引,感到聖母的可親近性與安慰,我學會了唸聖母經。但最後並未有再進一步深入了解。
17歲開始後,我陸陸續續參加過不同的宗教和靈性活動。例如曾接觸大埔廣成仙師廟,受其法佑與幫助,亦因緣際會曾拜入六壬仙師座下,學習道術,認識了數位仁慈正義的師傅及天上地下道教師兄弟,對此我心懷感激。我也曾經皈依密宗、參加過印度合一運動,及學習不同新時代的工具和療法、中西玄學、北歐巫術、正統心理輔導訓練、精神健康學等等。直到現在,我仍然有提供靈性解讀及玄學分析服務,也是受益多位老師的教導和提攜。
26歲後,我對於不斷追求靈性體驗的新時代信仰感到厭悶,認識了天主教的隱修文化、聖三與聖傳、各類未列入聖經的古典經文、奇蹟課程、靜默、酷兒神學等等,亦有過一些難以用筆墨形容的靈性經驗,因此心靈上的歸依偏向天主教,也有過困惑是否應該進修道院,成為神父。(想過但發現仍然很喜歡自由)
每一個宗教適合不同根氣的人,佛教講求的意志力和守戒我不能做到,新時代無所適從的原則使我卻步,傳統堂會的模式也不太適合我,我的心性是偏向愛和領受恩寵和安靜,對神的概念亦感覺親切,所以最後才選擇了隱教天主-基督教為靈魂歸依,同時繼續以隨緣的形式進行靈性工作,持續學習,為天所用。
根據我對自己的理解和世界的定義,我稱得上是異類/非主流。說我是純粹基督教/天主教徒也不對,因為我擁有並喜歡我的酷兒氣質,我從事靈性玄學工作,我亦對聖座權威性、天主教教會體制與弊病、天主教的聖人崇拜文化、罪與地獄的觀點、部分聖經章節是否值得為正統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也認同目前在修的奇蹟課程是耶穌的密傳。
我學習信仰的部份來自不同元素,包括奇蹟課程-聖經-次經、傳統儀式及教會、神學與隱修士作品、靈修轉化、個人經驗。同時亦有繼續練習氣功、精微體訓練、靈氣自療、心理分析作為輔助。
上述的五個信仰元素使我對於基督-天主教不再是神話性的相信、原罪的恐懼、聖經字眼的轉釋、而是體會到基督自性。跨宗教和靈修文化的體驗亦使我懂得為人提供靈性指導服務及推薦合適的法門。
而最近一年,我認識了同志基督教教會,成為我整合性別與信仰的平台。未來我將繼續會在信仰五大元素上持續修持,並輔以新時代整合靈修工具。
期待能夠更領悟到基督自性的光芒,提供高品質的靈性服務、持續流動教學,及分享靈性實修及奇蹟課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