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瑞麟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0/02/11
本體論
科學哲學本體論關心科學本質、自然本質的相關問題: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的本質?
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時空的本質是什麼?
大一統理論存在嗎?
......
方法論
科學哲學方法論關心科學方法的相關問題:
什麼是科學方法?
科學思考與推理又是使用什麼模式?
我們使用什麼科學方法來認識世界?
......
知識論
科學哲學知識論關心科學知識的相關問題:
什麼是科學知識?
具備什麼條件才算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有什麼邏輯結構?
科學知識有什麼概念結構?
科學知識如何發展與演變?
......
科學哲學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前孔恩時期,孔恩與歷史取向時期與後孔恩時期,以下簡介不同時期的科學哲學家及其理論:
前孔恩時期
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與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 ):
強調邏輯分析、歸納驗證
認為科學是累積的、(科學方法)統一的、實證的、客觀的、階層性的、價值中立的
劃界判準(demarcation criterion)為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主張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在於能否由經驗來確認
否證論(Falsifikationismus):
強調邏輯分析、演繹否證
認為科學的本質就在於否證
劃界判準為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主張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在於能否由經驗來否證
在理論結構的觀點上與邏輯經驗論無異,但反對邏輯經驗論的「實證」立場
孔恩與歷史取向時期
孔恩(Kuhn)
提出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科學危機(scientific crisis)與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三階段發展模式
只有在典範(paradigm))底下的常態科學時期,科學是累積的、(典範)統一的,並認為科學具備非實證的、主觀的、非階層性的成分
在典範底下的常態科學時期,科學家在進行「解謎」(puzzle-solving),而長久之下解不開的謎為該典範的「異例」(anomalies),導致科學危機與科學革命,在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後的新典範,又產生了新的常態科學
就典範而言,典範之間具有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亦即沒有客觀的標準來判斷典範的對錯與真假
孔恩的理論將歷史、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等元素引入了科學哲學中
拉卡托斯(Lakatos)
支持方法,提出研究方案(研究綱領,research programs)
研究方案由以下相互聯繫的部分所組成:固定不變的核心-「硬核(hard core)」、由許多輔助假說(auxiliary hypotheses)構成的「保護帶(protective belt)」、啟發與約束科學家從事進一步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術-啟迪(啟發,heuristic)
研究方案指導研究,面對「異例的海洋」,開啟保護帶調整的過程後,發現新奇事實且驗證其一,達成進步的問題轉移(progessive problem shifts);或不斷使用特置修正(ad hoc modifications),造成退化的問題轉移(regressive problem shifts)
科學的進步(progress)就是新奇預測與其驗證
費耶阿本(Feyerabend)
反對方法(反對單一科學方法)
反對科學與科學方法學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
基於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相對主義(relativism)、理論的多元主義(multiplications)、知識論和方法學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什麼都行」(anything goes)立場
科學理論的發展依照增生原則(principle of prolification)
科學的進步就是由於沒有限定什麼方法和理論,由於多樣意見和方法的增加而造成的
勞丹(Laudan)
強調解題(problem-solving),「解題」就是科學的核心目標,而理論在盡可能地「極大化自己的解題能力(problem-solving effectiveness)」上互相競爭,使得科學的進步與變遷
提出研究傳統(research traditions)作為科學進步的基本描述單位
科學的進步就是精煉解題能力、解決問題,而非追求真理
後孔恩時期
科學實在論(Scientific realism)對抗科學反實在論(Scientific antirealism)
科學實在論主張最好的科學理論是真的、實在的;而科學反實在論反對前者
社會建構論(文化建構論、社會約定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科學、科學家、科學知識都與社會文化有關
科學知識是社會建構出來的
與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及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有關
總括而言,從前孔恩時期、孔恩與歷史取向時期到後孔恩時期,科學哲學家對「科學」的看法差異甚大。科學在本質上從「絕對客觀」到「互為主觀」;在方法上從「推崇科學方法」到「沒有科學方法」;在知識上從「科學知識獨立於社會」到「科學知識就是社會產物」。科學哲學的問題,不斷地被科學哲學家嘗試提問與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