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湯瑪士.麥登
原文作者:Thomas F. Madden
譯者:黃芳田, 王約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9/11/07
西元五至八世紀
歐洲大陸面臨著巨大改變,一群難民跑到了威尼斯潟湖的沼澤島上,開啟了在海上生活並建立城市的時代。
西元八至九世紀
首任威尼斯總督誕生,確立了威尼斯的政治體制,並促進了威尼斯地區的和平與統一。而威尼斯商人從亞歷山卓(Alexandria)盜取聖馬可(San Marco)的遺體回到威尼斯,並在總督府旁建立聖馬可教堂(此教堂於十世紀被燒毀,於十一世紀末重建,為今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di San Marco)以永久供奉這位傳道者,使得聖馬可與聖馬可之獅逐漸成為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的象徵,也形塑了威尼斯人的民族情懷。
西元九世紀至十一世紀
此時的歐陸是實行封建制度與莊園經濟,但是威尼斯卻是靠著食品、木材、鹽等貨物進行低買高賣的獲利模式,賺取了財富,在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愛琴海(Aegean Sea)、黎凡特(Levant)與北非等地中海商業圈形成發達的經濟體。威尼斯共和國與拜占庭帝國也建立了良好關係,前者給予後者在亞得里亞海與愛琴海上的軍事協助,以去除從西西里島而來的諾曼人的威脅;後者給予前者在帝國境內予以減稅或免稅等特權進行貿易。十一世紀末,此時的威尼斯已經擁有五萬人口,並成為西歐第二大城市。
西元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
威尼斯共和國參與了十字軍東征。由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十字軍債務,失明的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技巧性引導並帶領十字軍奪取匈牙利王國的札拉(Zadar)與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除了取得許多珍世稀寶以外(例如四匹青銅馬今存於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在瓜分拜占庭帝國時,威尼斯共和國還獲得愛琴海的許多島嶼。面對到熱那亞、鄂圖曼土耳其等國的威脅,威尼斯大幅提升它的軍事力量,正式成為一個海上帝國。
西元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
在海洋方面,自十三世紀起,熱那亞與威尼斯時不時有貿易戰爭,在與熱那亞共和國的關鍵戰爭-基奧賈戰爭(War of Chioggia)中,威尼斯共和國雖然險些被征服,但最後獲得了勝利,以獨佔東地中海的貿易權,之後再獲得賽普勒斯(Cyprus);在大陸方面,威尼斯將領土擴張至倫巴底(Lombardy),使威尼斯到達帝國的巔峰。拜占庭帝國滅亡的消息,也暗示著威尼斯共和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將來勢必會產生海上的角逐。
文藝復興的威尼斯,靠著積累的財富,具備獨特的水上文化、建築風格、藝術品味。例如提香(Titian)的油畫,用色極為鮮豔,這些鮮豔的色彩與顏料也是由昂貴的材料來製成,威尼斯的藝術贊助者就能夠提供這種高級顏料;丁托列多(Tintoretto)的畫作,在色彩與光線的運用也是獨樹一格的,這樣的繪畫風格也與威尼斯「水都」的氣候相呼應。
西元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
威尼斯在康布雷聯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後,逐漸顯露出落後的狀態。雖然在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海上大戰-勒班陀海戰(Battle of Lepanto)中贏得勝利,但也最終失去愛琴海的島嶼以及賽普勒斯,傳統的東西方航線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控制。再加上在地理大發現與歐洲強權(英國、法國等王權國家)的興起之下,地中海與威尼斯的重要性隨之降低。威尼斯正在衰退。
西元十八世紀至今
威尼斯逐漸成為一個大型旅遊城市。雖然這個「中世紀共和國」,擁有共和的政體、健全的貨幣與滿足的人民,不過,這個「國家」在「新時代」顯然無舉足輕重之力。最後在拿破崙(Napoleon)的入侵下,結束了這個從羅馬時代以來,一脈相承羅馬文化的共和國。
經過義大利統一、世界大戰後的威尼斯,直到現今仍保有豐富的資本主義色彩,它的海洋文化,總是吸引著無數的觀光客。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也會帶領著我們想到這群勤勞的威尼斯人,如何與海共處,開啟與創造他們的故事。
加納萊托(Canaletto)是18世紀的威尼斯藝術家,他的畫作有許多都是威尼斯風景畫,例如以下這張〈法國使節蒞臨威尼斯〉(Arrival of the French Ambassador in Venice),就完美呈現了威尼斯的樣貌。總督府(Palazzo Ducale)、安康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聖馬可圖書館(Biblioteca Marciana)都在他的畫筆下。即使當時的威尼斯已經不復以往,但仍然是個繁榮的國際城市。
〈法國使節蒞臨威尼斯〉(Arrival of the French Ambassador in Venice) 約1740年作,油彩、畫布,181x259.5公分,俄羅斯聖彼得堡,隱士廬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