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我修習大園國際高中校長朱元隆在國立中央大學師培中心所開設的「物理科教材教法」及「物理科教學實習」課程。從那時起,我首次接觸到「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開始對IB相關事物展開了解。
2020年春季,我到大園國際高中參加IB社群,和教學現場的教師一同學習。除了了解Extend Essay (EE)、Theory of Knowledge (TOK)與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 (CAS)這三大核心科目以外,我們也討論IB最重視的Approaches to Teaching (ATT)與Approaches to Learning (ATL)。藉由不同小組的腦力激盪,才能夠讓每位工作坊的成員都有產生學習,並且激發出創意。
除了知識層面的提升外,最令我驚豔的是,本工作坊是屬於自發性的活動,而透過這學期的參與,我看到有許多教師每次都很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不會因為自己是正式教師,所以就偏安自己的學科領域中,反而更加努力的學習,達到「終身學習者」的表現。
雖然當時IB社群的教師們與我都不是受過專業IB課程(IB學程)訓練的人,但是現場教師一樣非常努力地在學習。我觀察到有教師會因為不會的單字而去查詢字典;有教師會努力嘗試以英文來進行發表;也有教師會熱情地給予提問及建議。而這樣的氛圍,才能形塑真正的教師共同體。在溫馨且放鬆的學習氣氛下,教師彼此不會因為英文能力的好壞而差別對待,反而不斷給予鼓勵,促進彼此成長。
在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後,我也報名了IBDP學程,繼續精進自己,並且努力將大園國際高中IB社群所習得的知識、能力及態度,形塑自己的教育哲學,並應用於未來教學現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