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榮.理查特, 馬克.邱奇, 凱琳.莫莉森
原文作者:Ron Ritchhart, Mark Church, Karin Morrison
譯者:伍晴文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8/11/07
提問與思考
注重學生學習與理解的老師會有兩個目標-創造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的思考顯現。兩者的呈現皆須要靠提問,因此,教師在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後,精心設計的提問就是看到學生思考的關鍵。教師的提問必須基於大概念與學科本質,需要與學習內容環環相扣,以建立學生的理解。而這樣的有效提問將會是「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證明,教師不但會讓學生的思考可見(Make thinking visible),還能夠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就評量完成了。
我在修習科教所的課程時,有一本教材-《Teaching Scienc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同樣也提到了「讓思考變得可見」的概念。在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課程中,藉由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來開啟探究式學習模式,藉由課堂討論、繪製概念圖等「讓學生藉由探究來產出知識的過程」,就是「讓思考變得可見」的方法。
聆聽
「聆聽」是在開啟提問後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如果某位學生開始說話了,其他的學習者(包含教師)則需要專心聆聽,並為接下來的「對話」作準備。能夠「聆聽」的課堂氣氛是和諧的,每位學生覺得被尊重,他們會意識到自己是真正位於學習共同體的中心。「聆聽」同樣也可以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即使是漫不經心的回答,也可以透過反問與追問來引導學生說出具有意義的答案,產生學習並達到理解。學生也能在與教師或同學對話的過程中,逐漸以「具有思考脈絡的回答」取代「僅會漫無目的的猜測」。
本書提供非常多「讓思考變得可見」的歷程可以提供教師使用,這裡舉例其中兩個:
「看-思考-懷疑」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探索想法的歷程。學生需要從不帶解讀的「看」開始對該知識的認知歷程,再來啟動「思考」,產出對物體任之後的想法,接著開始「懷疑」,促進學生深究該知識,並提出新想法與新問題。這個思考歷程很類似於「ORID焦點討論法」,非常適合教師使用。嘗試將話語權轉交給學生之後,彼此分享想法,就能夠產出更多火花!
看:「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單純觀察、辨識細節,暫時不作解讀與判斷。
思考:「你有什麼想法?」。開始鼓勵學生提出想法或補充說明,最好加以論點或證據。學生可以連結自身經驗或想法來解讀所觀察到的內容。
懷疑:「什麼地方讓你感到好奇?」。開始提出更大的問題或是更新的想法。此時學習者應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面對問題與答案的任何可能性。
「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說」
我個人最喜歡這個深究想法的歷程。此方法非常適合刺激學生提出論點及證據。使得學生的回答不會淪於猜測。但是教師在提出這個問題時,需要先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氣氛(atmosphere),讓學生可以安心地回答。此外,這個問題也不能夠不斷地問,否則會降低效果。
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說:「你是因為看到什麼呢?」、「你是因為知道什麼呢?」、「你的證據是什麼?」。針對學生提出的言論、主張或意見,進一步詢問,讓學生提出背後的理由與證據,同時可以避免學生亂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