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rant Wiggins.Jay McTighe
譯者:賴麗珍
出版社:心理
出版日期:2008/07/01
從「讀書會」開展本書的深入討論
自從在大學時修習了「教師社群實踐」課程與研讀《教學力》一書後,我意識到若要帶領學生形塑學生學習共同體,教師本身也要形塑教師學習共同體,而讀書會就是教師做終身學習的最佳方式之一。
很高興在碩士班二年級時,可以找到一同對額外增能有興趣的同學們-杜唯嫚、洪瑋、陳玟婷、陳建志與蘇倚恩,我們自發性地組成「《重理解的課程設計》讀書會」。這本書的內容較為艱深與繁雜,經過了每兩週一次,歷經一學期線上與線下的討論後,我們對於「理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書的中文翻譯與英文原文之意思我認為有些歧異,故我在參考英文原文內容後,將以自己的「理解」來重新翻譯英文原文,因此與譯者的中文翻譯內容有些不同。為了方便閱讀,我將會在以下內容加註英文原文,以便讀者「理解」。
理解
一般來說,我們在學習課程與教學的相關書目時,一定會接觸到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其6個認知向度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而「理解」是在第2個層級,位於「記憶」層級之上;「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層級之下。本書與布魯姆分類學的相異之處在於,本書將「理解」視為終極的學習目標,而非僅僅的低層次認知向度。
「理解」代表了產生意義與學習遷移。如果學生的學習表現展現了理解的六個層面,即:「能解釋(Can explain)」、「能詮釋(Can interpret)」、「能應用(Can apply)」、「有觀點(Have perspective)」、「能同理(Can empathize)」、「有自我認識(Have self-knowledge)」,則我們可以確認學生達到「理解」。
重理解的課程與教學
在課程設計上採用「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先考慮學習結果,再考慮學習過程,這是個「以終為始」、「目標導向」的想法,同時也是課程設計思維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由於學習目標圍繞在「持久的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上,因此,對我而言,重理解的課程與教學將會具備以下概念的對應:
學習內容會對應跨單元與跨學科的「大概念(big idea)」
學習表現會對應「理解的六個層面」
學習評量會對應針對「理解的六個層面」所設計的「評分規準表(scoring rubrics)」
提問設計會對應與大概念有關的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
學習活動會讓學生進行核心問題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
「對,但是…」
這個「對,但是…」(“Yes, but . . .”)的章節,就是本書的最後一章,在看完整個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後,針對學校現場的一些聲音再重新反思。書中提到許多教師逃避做好教學的一些理由:
「對,但是…教學必須順應考試。」:教學應該要強調理解,而重理解的課程將會對應多元的評量方式,而不是永遠將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當作考試這種成就性評量來考驗學生
「對,但是…涵蓋的內容太多了。」:教學應該強調大概念,而不應該一直教授那些遠離大概念的繁瑣學習內容
「對,但是…課程和評量工作很難,我根本沒有時間做好。」:教師們可以共備,互相增能,聚沙也會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