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理查.迪威特
原文作者: Richard DeWitt
譯者: 唐澄暐
出版社:夏日出版
出版日期:2015/07/01
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世界就有不同的認知方式,每個不同時期的人們對世界的不同觀點,則形成人們心中對世界的信念體系,稱為世界觀(worldviews)。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世界觀:目的論(Teleology)與本質主義(Essentialism)
牛頓(Newton)的世界觀:機械論(又稱機械主義,Mechanism)
現代的世界觀:等著我們去形塑!
不論是亞里斯多德或是牛頓的世界觀,都是對世界的不同詮釋方式。即使我們習慣以歷史的角度,說明前人的理論總是被後人「推翻」,但其實「世界觀」是沒有「分好壞」的。
實在主義(Realism)與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是面對科學理論的不同態度。對於一個工具主義者來說,理論能否反映或形塑真實不是重點,理論能夠預測並解釋才是重點;對於一個實在主義者來說,理論不但要能夠預測並解釋,還要能夠反映或形塑真實。
因此,在中世紀的有些人,會對於托勒密(Ptolemy)的地心說保持實在主義的態度,而對於哥白尼(Copernicus)日心說保持工具主義的態度;在現代的有些人,會對於絕對時空觀保持實在主義的態度,對於相對時空觀保持工具主義的態度。
演化論並沒有目的性:演化過程所遺留下來的特性,就是能夠代表(represent)生物成功存活並繁殖的有益特性。所以,生物演化的目的並不是成為「高等」的人,或者說,根本沒有目的。
演化沒有分優劣:演化是幫助不同生物在不同環境中存活並繁衍,不管那些特性是什麼,也不分好壞。據此,人類自此不能再說自己「高等」,人類(或者說,「智人」)跟其他物種一樣,都是生物的一種。因此,19世紀的演化論被提出後,「人類是理性的,並據以求知與進步」的啟蒙時代想法,逐漸被取代了。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對於「科學」本身,進行更深層的批判與思辯,同時釐清我們對科學的態度,以及我們所認知的科學本質(nature of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