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了許多雙語教育課程設計工作坊,目的是幫許多在校師資生與在職教師進行雙語教育的增能。我在師大就讀科學教育研究所的期間,參與了2次由Keith M. Graham所開設的雙語教育課程設計工作坊。
2020年的工作坊,我了解到「雙語」的定義本來就不是「全英語」,因此課室語言的使用不能只有英語,教師應該視學生情況而調整課室中英語的比例。活動結尾的試教活動,我與組員樊志文(Frank)一同設計「自由落體(Free fall)」的雙語課程,讓學生達到「英文輸入,中文輸出」的雙語學習效果。
2021年的工作坊,Keith提出了「雙語教育系統網格(Bilingual Education Systems Grid)」,這份網格清楚說明「雙語教育」與「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及「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的差異性。EMI與CLIL課程都是將英語做為目標語,但雙語教育則是在地語(通用語)與目標語平衡,在語言教學的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雙語課程設計與一般課程設計不同的地方是:一般課程設計僅需考慮學習內容的目標;雙語課程設計需要考慮學習內容的目標與學習語言的目標,因此教師會有內容與語言兩種檢核點與評量機制。在課程設計與教材教法上,教師需要運用多模態(multimodal)與多種教學方法來達成學生學習。
在這兩次的工作坊中,我除了深刻體認到雙語教育的本質外,還了解到雙語教育的教法與評量是如何設計的。對未來成為雙語教師或是全英語授課教師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