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坪谷・紐厄爾・郁子
譯者:莊雅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08/06
近幾年,在臺灣的教育圈,越來越常聽到「國際文憑課程」、「IB」等詞語。為何國際文憑課程在現今臺灣的教育領域蔚為風潮呢?我們需要一探究竟。
國際文憑課程
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最一開始創立於1968年,是提供國際移動者(例如外交人員)子女所修習的教育系統。這個教育系統世界通用,在不同國家中課程得以互相銜接。由於IB教育非常符合素養導向式的教育,因此近幾年來IB教育逐漸被亞太地區的國家所注意,而日本、南韓、泰國、中國大陸等地區的IB學校數量有著高速的成長。台灣也需要加緊腳步跟上。目前台灣只有少數幾所IB學校,且大部分都為私立學校。若要像日本一樣由政府大力推動IB教育,需要有強力的政府機關與政策的支持。期許台灣能夠在未來數年內,有更多公立IB學校。
國際文憑課程的特色
IB教育與台灣的教育有顯著的不同。IB教育不但非常重視國際視野與21世紀所需能力的培養以外,還特別強調知識的本質與大概念,也就代表知識的原理原則與核心,且這些核心概念可以應用到不同學科之中,成為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在課程與教學上,IB很重視聆聽與對話、自由與民主、選擇與責任。這些思維背後都有哲學的意涵,同樣也符合新課綱的哲學目標。
國際文憑課程的優勢與限制
國際文憑課程非常重視全人教育,它注重思考力與表現力,以培養具有探索新知識與人性關懷的年輕人。這些理念都可以在IB學習者特質(Learner profile)看到。但是IB學校的多數是為了國際移動者而設計,學費因此較高。因此,若要改善台灣整體教育環境,廣設IB學校不是唯一解決辦法,而是要讓全台灣的教師都具有IB的教育哲學思維,這才是未來的教育改革目標。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對國際文憑課程有著初步的認識。目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國際教師學分學程(Programs o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Educator Certificate)正是為了培育IB教師所產生,而我目前也是其中的學生,期許自己在未來取得IB教師證後,能夠為更美好的世界進行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