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朝友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評量,是一個完整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評量方式與評分規準,將可以改善教師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若想要完整了解素養導向評量規準的理論背景以及使用技巧,這本書絕對是最為有用的書籍。
本書從評分規則(評量規準)的意義開始說起,首先介紹理論背景,接著說明如何開發高品質的評分規則,進而應用評分規則來達到改進(學生)學習的評量,這樣的評量除了能夠看到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外,還可以促進學生進行自我評量與同儕互評。並將一般學校的百分制評量翻轉成等級制,以達到真正的素養評量。
書中的最後也有評量規準的集錦,有科學、數學、閱讀、合作......等多樣化類型的評量規準表供參考。適合多數部定必修、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的素養評量使用。
評量的典範轉移
教育評量的典範隨著時代變遷與思想改變而有所變化,使得教育評量逐漸從行為主義到建構主義;從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到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直到現今,我們更為注重「表現評量」。
從行為主義走到建構主義
行為主義
學習觀:知識傳遞、反映教師所知、重視結果
評量觀:強調內容和結果、強調學業成績測試、不太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
學習觀:知識建構、解釋世界、建構意義、重視過程
評量觀:重視過程、學習技能、自我探究、社會性和交際技能、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
雖然評量典範逐漸走向建構主義,但行為主義的評量仍有它的用處。評量的使用取決於評量者使用評量的目標與目的。
從對學習的評量到促進學習的評量
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
評量的理由:記錄個體的成就或掌握標準的情況、出於報告目的與在某一時間段測量學生成就水平、問責的需要
評量的焦點:學校、教師和學生要為之負責的成就標準
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
評量的理由:提升學業成就,幫助學生達到更多標準、支持學生的持續進步、改善學生學習
評量的焦點:由教師選擇特定評量目標,這些目標能促進(facilitate)學生達成標準
不過除了「對學習的評量」與「促進學習的評量」,現今更為提倡「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讓評量在課堂學習中即完成外,教師的評量還能夠直接反饋學生進行更深入或更廣泛的學習,這需要教師不斷地觀察、提問與對話才能夠做到。
從傳統評量到表現評量
傳統評量的侷限
傳統評量方法重視事實性等低階知識的測量,而在測量學生高階知識,如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顯得無能為力
只重視測量學生學習結果,難以測量學生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只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量,缺乏學生自我評量與同儕互評
它只能呈現評量結果,不能全面、準確體現學習的優點和不足,學生難以獲得有效的反饋,這不利於學生後續學習的改進
表現評量的優點
整合知識和技能的任務,反映了真實生活、學科的挑戰
不但重視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
包含著詳細標準的評量表,在學生學習之前就向學生做出明確的解釋,這有利於學生進行自我評量與同儕互評,督促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從而向更高、更豐富的認知水平前進
因此,「表現任務」就是看到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達到理解的表現歷程,明確的表現任務與表現評量,能夠更實際的反饋教學與支持學習。
列於以上關於評量的典範轉移的內容,僅僅為本書前半段的小部分理論背景而已。至於如何開發高品質的評量規準,可以直接借閱或購買本書,相信你一定可以深刻理解評量規準到底「為何做」、「如何做」以及「做什麼」。
最後我特別想提到本書對於「考試的權力由評量者掌控」內容的評論,而這些內容也是我對於本書印象最為深刻之處。分享如下:
「(考試)具體要考什麼是千萬不能告訴學生的,否則就失去了控制的手段;考試要考到什麼程度也不能讓學生知道,這意味著洩露答案......保持考試秘密具有一定合理性,畢竟用於選拔學生。但許多教師將課堂評量與外部大規模考試劃上等號,把考試作為控制學生的手段。而學生在這樣的課堂評量中,根本不能獲得學習目標與學習反饋,也無法知道自己學習的努力方向與改進之處。」
「相比之下,教育性評量告知了學習目標、表現任務與評分規則,從而明晰了學習目標;學生被告知縮小學習現狀與學習目標差距的反饋建議,從而確定後續學習的改進之處;學生開展自我評量與同儕評量,從而肩負起評量責任......在這樣的教育性評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就不會再是警察與小偷的關係,學生與學生之間就不會再是物種競爭之關係,他們更像是學習共同體。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中,學生不再被視為一個被測量的物體,而是應用評量的積極學習者。」
這真是具有教育本質與哲學性思維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