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偉瑩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9/09/23
這本書有太多主題可以討論了,以下挑選其中三個議題來分享:
教育哲學的重要性
教育哲學會使教師能夠了解教育改變的本質(essence),並能夠具備教學的「內功」,而不會流於「招式」。教師在教學現場就不會閉門造車、拘泥守舊、隨波逐流。「素養導向教學(competency-based teaching)」才能夠真正落實。
學習共同體
具有哲學性思維的教師,會知道課堂活動與課程設計的「如何」(how)與「為什麼」(why)的問題。也因為了解本質(nature),才能夠創造出有意義的(meaningful)學習經驗,讓師生得以在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裡面皆產生學習。當然地,學生與教師都是學習共同體的核心(core)。
終身學習者
教育部頒布的課程綱要中提到的核心素養期望培養出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而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者,不但是學生、教師,也可以是其他參與人員。彼此在組內進行提問(questioning)與追問、聆聽與對話,使得學習得以產生。除了課堂學習以外,一個終身學習者他需要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究(inquiry),並從中汲取經驗。自主學習力將會是培養終身學習者的關鍵。
在課程設計方面,各個向度與概念間會有環環相扣的情形。而且這個課程設計就是學生學習經驗的設計。以下提出一些課程設計的核心思維:
大概念與學科本質
教師應以大概念(big idea)進行教學,這些大概念就是學生在面對真實(real)問題時,可以想到的跨領域思維;而在學科本質的部分,教師應了解到自己授課的學科最與眾不同的特性,且該特性僅專屬於該學科所特有。在大概念與學科本質的教學下,教師不需要再教導過度瑣碎(trivial)的知識,而是學科核心思維與概念。
情境與經驗
素養導向教學重視「情境(context)」,此「情境」為「真實情境」。在漸趨困難的高中科學課程中,教師常常側重於建立「學術情境」,卻忽略了「生活情境」。對學生而言,或許他們更想知道那些寫在黑板上的方程式,如何應用到生活上。因此,教師應了解從學科的核心概念與原理原則到情境與經驗(experience)之間的橋樑,這個橋梁就會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脈絡(context )。
提問與引導
提問(questioning)是貫穿素養導向課程最核心的元素。教師在設計好的學習脈絡底下,提問與引導(guiding)學生,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建構(construct)出自己的理解(understanding)。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中,經由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s)的設計,學生不但可以從教師的提問中產生學習,還可以進行額外的提問。
這本書還有提到探究(inquiry)、跨領域課程、教師社群等重要議題,這邊就不贅述。基本上,此書已經涵蓋了大部分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重要定義、核心思維與設計心法了,非常推薦給師資培育學生、各級別在職教師與其他教育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