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拉瑞
原文作者:Yuval Noah Harari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1/01
那是個居酒屋的屋簷下,我看著這本書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下內容,想說人類史......是不是很困難呢?了解我們從何而來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抱著疑問與探索的心,跑到了圖書館去預約(看來這本書真的很熱門)這本書,開啟了我對科學與教育領域以外的書籍的興趣,使我不斷地自主學習。這是個跨領域的世代,擁有多方向的興趣及知識,不但可以具備系統性思維,還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不一樣!
認知革命
能夠產生「語言」,的確是人與非人之間最大的不同,我們得以產生想法、進而產生信念、信任。這些語言可以是探討實體的物品或行為,也可以是創造虛構的故事或概念,後者尤為重要。更多抽象思維、虛構故事與共同信念得以使人類社群規模越來越大,進而形成更大人口數的聚落。因為這樣的認知特性,使智人(Homo sapiens)能在七萬年前打贏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最後征服與遍佈全世界。
由於我們擁有「語言」,我們才得以戡天役物,成為地球的主宰。也因此,後結構主義者(Post-structuralist)認為語言非常重要,甚至先於生理機能。語言使得人類具有能動性(agency),可以進行創造,得以往上爬。
農業革命
發生農業革命的地點有西亞、東亞及中美洲地區,而非其他地區,原因是因為大部分動植物無法馴化,適合農牧的物種極少。《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還特別認為歐亞大陸的地理特性與氣候特性,使得歐亞大陸的農業文明創造力旺盛。這也是歷史上的大帝國(阿卡德帝國、波斯帝國、秦帝國、羅馬帝國等)都處在歐亞大陸原因之一。
雖然農業讓生活更方便、更簡單,卻使得我們智人反被馴化,成為這些糧食作物的奴隸。明明採集可以吃更多種東西,得到更多元的營養,結果我們卻需要照顧小麥,給予水、生長空間,甚至要防止病蟲害。即便如此,農業是一種注定,農業革命使得永久聚落得以產生,使得人類無須山牧季移、逐水草而居。人類也開始為「抽象的未來」、「想像的秩序」做打算,因此「家」、「(土地)防衛機制」、「國家」的概念產生了。
宗教
宗教是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的體系,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它可以跨越人類膚色、種族外,也可以跨越地理限制,展現普世的樣態。
除了我們一般所知道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以外,連科學主義、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也是一種宗教。16世紀科學革命後,科學讓人類邁向發展、不斷創新,同時也產生許多「科學主義者」,他們的內在價值就是「理性」、「客觀」、「邏輯」、「證據」、「數據」等思維;而「資本主義者」則是著重「投資」、「購買」、「利益」等,而他們的真神就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
快樂
書中的最後也提到「快樂」的問題。在我們自己成為了萬物的主宰-也就是「神」的時候,我們真的有比較快樂嗎?我們一直在為「抽象的未來(例如買房置產、退休生活)」與「想像的秩序(例如資本主義金錢流,包含賦稅、車貸、房貸)」而工作,真的會比較快樂嗎?或許我們應該停下來想想,我們追求的人生是什麼?如果自己是個追求快樂的人,那擁有著高薪工作,卻沒有快樂的生活方式,這會是我們要的嗎?如果是希望慢活的人,那待在大城市裡與時間賽跑、與金錢拔河,這樣真的好嗎?所以本書的後記也提到,雖然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但是我們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可能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了呢。
如果延畢得以讓你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辭職能夠讓你擁有新的開始;如果休學、轉學與放棄學歷可以使你達成自我實現,那就去做吧,畢竟,人生只有一次,而你,就是決定你自己命運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