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中

从很多太空纪录片中看蓝色的地球,弧线之处会有点光晕的东西,有点模糊,那是我们薄薄的大气层。它有多薄呢,只有我们飞机飞行高度那么高----10公里左右。这是对流层的上限,在对流层里,蕴含了75%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地球就是被这薄的像一层鸡蛋壳的东西包裹着,这就是我们口中的蓝天,也就是柴静所说的穹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大气层中的我们是生活在穹顶之中。

以前看过一篇科幻小说,非洲的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改变了非洲人的DNA结构,人可以吃草为生,就像所有植食动物一样。全世界轩然大波,说他犯了反人类罪。在接受采访时他很平静,说我们非洲太穷了,每天都有人饿死,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活下去。当时震动很大,在生存面前人类没有底线。现在我们基本生存无忧了,那就要更好的活下去。

我是做发动机研究的,与我们合作的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工程车辆和柴油机生产商。柴油机的排放远大于汽油机,但其燃烧效率较高,因此广泛应用于重型机械领域。当然我要说的不是文献综述,我要说的是,公司提出的目标就是那么简单:在满足欧盟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尽量降低能耗,成本才是最关键。上层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对于科研的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性。记得2010年的一天晚上,同宿舍舍友告诉我:BP石油公司可能要完蛋了。我说出什么大事了,舍友说BP在墨西哥湾的一口油井漏油堵不住了,美国政府会罚死他们。那时新闻还没报道出来,舍友所在的研究机构受BP长期资助,所以才提前一步知道了消息。美国政府的处理结果是要求BP成立一个200亿美元的环保基金用于赔偿和维护,BP真的差点把裤子赔进去。与此相比,2011年,康菲石油公司在渤海湾的油井出现事故,7%的渤海湾面积受到污染,然后康菲赔了我们多少钱呢?10万元。因为这是当时我们法律里面关于此类事故赔偿的上限。康菲牛得很:按照你们法律,要多少钱我们赔就是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法律只能向他们索赔可怜的这么一点钱。这就是我们因为法律不健全而导致的惨痛教训。

我国的煤炭占据一次能源的78%,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电动汽车目前来看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因为只能加重电厂的负担,从而加重煤的消耗。舍友的导师是倪维斗院士,他认为在中国,煤钢联营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因为可以大幅度减少散煤的浪费和运输消耗。当时有一场规模不大的科学辩论,另一方是何祚庥院士,他的观点是要开发新能源,当然那也是对的,中长期和中短期的区别而已。最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自己研发成功了可控核聚变装置,可能是托卡马克装置也可能是其他。如果消息是真的,那新能源时代就会提前到来了。

读书时,我们和环境系的一个班结成了联谊班级。那时我还发表过一些极端的言论,比如说为了环保,GDP增长0%也在所不惜----那是因为于我的无知,由于中国人口尤其是就业人口的增长,保证GDP的增长是维持社会平衡必需的。我很钦佩环境系同学们所做的研究,就个人而言,就是要跟课题组和合作伙伴一起踏踏实实的做出真正节能减排的汽车发动机节能装置和方法。当然,就目前而言,为什么天空这么黑,因为牛在天上飞;为什么牛在天上飞,因为我在地上吹。

我以前参加过中科院某课题组的内部会议,一位教授发起火来有点“气急败坏”:“在美国,管理部门的数据不给你,在中国,管理部门根本就不理你”。除去国情因素,我觉得还有一点:你只要足够强大,就会有人和你合作并把数据给你。做好做强,这是一个科研人员应尽的本分。在一次会议上,某专家问了我一个问题,与汽车行业的远景能源目标相关。我把自己的研究推到极致,说了个远景数据。他冷笑着问我:这够吗?他的冷笑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自然界并没有划分学科,要做的是让自己的成果真正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有用。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而要看能为别人启发些什么,

除去专业,还有更多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什么。柴静的言论让我想起了斯诺登。斯诺登在TED论坛上发表过演讲,其风格只有四个字能形容:气贯长虹!连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都当面夸他是英雄。斯诺登的报告主题就是保护你自己的权利,当你随意扔掉它的时候,再捡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对于生活在这个穹顶之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公德并监督他人,这样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这个穹顶也会越来越好。

英国非常干净,但干净背后有这样一个对比:英国一个婴儿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十个非洲人一生的碳排放量。这后面代表着什么,耐人寻味。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地球早晚会不堪重负。那时候我们也许真的必须向外星殖民,就像齐奥尔科夫斯基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到那时,就会有某个家伙再继续写一篇《穹顶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