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乐章

2022.12.15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隐忧: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取代人类。因此人工智能研究就被赋予了科技之外的考虑,如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这并不是虚幻的泡影,从1998年深蓝击败卡斯帕罗斯,到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人工智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就像总鳍鱼上陆和类人猿下树一样,人工智能的进化难以阻止。在存储、计算、搜索等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优势已经无须多言,殆天授非人力。201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Stuart Russell教授在其著作《人类相容:人工智能与控制问题》中提出,为了规避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风险,需改变人工智能系统的整体基础。

我们不想被取代,我们只想让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我说的不是搜索引擎、智能音箱或扫地机器人那种简单服务。我们想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的意图,与我们协作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能照顾老人小孩,能照顾人类起居出行,能抚慰人类的情感。要实现这一点,机器人的思考、推理、乃至自我认知能力就成为必需。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深度渗透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我们可能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从人工智能那里学到什么?

先说答案,学到的可能是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命模式。我指的是以细胞还是以电子元件存在的方式。我们想生存的更久和更好,而不是仅仅把染色体🧬和思想传递下去,因为所有个体的生命都想长久的延续下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让我们大大延长了平均寿命,但这还远远不够。端粒酶有限的长度,氧自由基不断的侵蚀,细胞变异的积累(也就是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的威胁,让我们的生存质量随着衰老而快速下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只是口号,如何能让它成真?答案也许是生命的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简称为电子生命。我认为它是生命发展的高级形式,因为构成生物体细胞的易损伤、易衰老、易变异和难修复。电子化的生命稳定、长久、易修复和转换,也可以复制(繁殖),是很好的未来躯壳。到那时,我们出生时的身体,可能真就只是一副可以更换的皮囊。

我们很多人的反应大概是:这不可能,这违反自然规律。那什么是自然规律?最普遍的自然规律是热力学定律和质能守恒定律。通过技术进步,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自然选择,比如剖腹产、试管婴儿、手术消毒等。将来人类也必将以更强大的力量破除更多的生命禁区。第一株植物出现前,细菌横行世界,在厌氧细菌看来依靠叶绿体产生氧气的植物根本不能叫生命。第一棵树出现前,由几丁质构成的真菌矗立在陆地,也没想到有一天树木能把真菌赶到各个潮湿的角落苟活。灯塔水母能将自己摔成多个水螅体,完成返老还童,实现了广义上的长生不老,人类可以借鉴到什么呢?在BBC纪录片《行星》中,英国皇家学会院士Brian Cox教授说,人类一定要向太空探索和移民,否则就会在资源逐渐耗尽的地球上绝望的等死。而宇宙的辽阔注定了我们的生物体生命不可能支撑这样的旅程,哪怕冬眠。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只是过长的时间尺度和目前还算升平的世界让我们误会我们永远不用考虑这样的问题。

我们所有人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一团电子云围绕着一个原子核飞速旋转。计算机和生物,在微观尺度上并无不同。所以也没有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灵魂存在,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当年柯洁在挑战AlphaGo时曾声称自己一定能打败它,因为机器没有对围棋的热情和热爱。很可惜,热情和热爱只是细胞分泌的多巴胺而已,无甚特别。通过电信号可以刺激小鼠🐁对某样行为产生热爱,人工智能当然也同样可以做到。

对于新生命形式的恐惧,来源于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只是机器而非生命,没法把“它们”当成“我们”。届时人不再为人。其实,我们可以在机械电子的躯体上重现人类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感受。我们甚至可以在有机体组成的身体和无机物构成的电子生命之间“移魂”。实现电子生命,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存在巨大挑战。我们只讨论软件问题,也就是如何让电子生命拥有推理、智慧、意识和情感。因为我们不想只要生存,我们还要生活,我们想保持现在我们的一切。人工智能的等级依次为知识-推理-智慧-意识-情感,而现在只在储存和搜集知识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Elon Mask说,如果人类大脑的探索之路像地月距离那么长,那我们现在只走了几英寸。这其中推理能力将是第一步。因为人类学习知识的能力就是推理能力。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但现在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系统都基于数据关联而非推理,一台超级计算机只能从大数据里分析出“日出和公鸡打鸣是相关的”,它甚至不能告诉你是日出导致了打鸣,还是打鸣导致了日出。2011年图灵奖得主、加州洛杉矶分校的Judea Pearl教授说,现在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丰硕,但只不过是在摘那些低垂的果子而已。真正有价值的果子还在树的高处,现在人工智能研究无法触及。哈佛大学的自动控制泰斗Roger Brockett教授也说,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软件层面,而在理解层面。让计算机算的再快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很多应该不变的习惯却变幻莫测。

我和我的团队目前正活跃在推理方面,力图将“机器学习”和“机器推理”结合起来,发展出更高等级的人工智能。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好的类比。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目前的机器学习正在“罔”,而机器推理可以弥补它。这不是为了机器人,这是为了人类自己。我是自动化出身,我们当年的口号是“让世界自动化(Automate the world!)”而自动化的高级形式是自主化,From Automation to Autonomy。很幸运能看到自己所学也许能铺就人类长久生命的一块基石。

我认为这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