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北耪地去
东山采石归
春绿寄新梦
秋黄硕果累
二
坡高播菽黍
滩宽种豆薇
园外插红薯
池中捞污秽
三
一肩书生气
两担农家肥
最忆是赵老
耕耘播余晖
注:
一
长江水于西坝分岔,水流减缓,靠北岸淤出一片沙滩。老二中座朝镇镜山,面对江滩。那时,学生需要“学农”。于是,就在沙滩上开地,学习自种菜蔬。从那里我才开始知道玉米和萝卜在地里长得什么样。同时,学生亦要“学工”。当年,正值宜昌修东山铁路,我们彻夜劳动,用板车拉石头,做个“革命”的搬运工。学生还要“学军”,见拉练记事。
二
校后山坡上,点种玉米和红薯。校前河滩上,广种白菜,豆类和萝卜。学校好像还有猪圈,自己养猪。每周一下午为“学农”时间,大都山上播收红薯玉米,或者河滩锄草拔萝卜。间或还要掏粪,用“大粪”臭,换“五谷”香。据说,那是最锻炼和考验人的。
三
城里学生,肩膀挑不得。印象中,常两人用扁担抬一桶,摇摇晃晃送到地里施肥。家在农村的同学,一肩挑两担,稳稳当当地走在田埂间。诚感读书人确实需要锻炼,必须“劳其筋骨”,才能担负“天降大任”。
学校有个管“学农”的领导,讲一口“京片子”。平素衣着简朴,和蔼可亲。风里雨里带领我们务农。同学们都亲切地管他叫“赵老头”。虽然,赵老没有在教室里教过我们,可是,他的课堂是户外田间的“广阔天地”。那些基本的农作物生长常识,教我懂得如何实际生活,让我一生受用不尽。如今,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不知赵老是否依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