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亦作“断章取意”。本指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后指引证书籍,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与其本义(原意)。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云:“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近听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公开课:小词中的修养境界。在讲“王國維三種层境界於接受美学”中提到: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的提法是读词断章取义。
王國維说: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首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叶先生评:本来词中无此意,是王國維自己联想,并非原作者(晏殊、柳永、辛弃疾)之意。王國維自己也说:“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并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循环 Hermeneutic Circle 来解释此现象。我们对古人诗词根据自我理解、联想、暗示来自由解释。
听先生讲断章取义,茅塞顿开。将自己以前对断章取义狭义片面的理解深化了,更为全面的理解了断章取义的意思。其实,严格的说,我们都是在断章取义。因为,理解本身是主观的, 每个人的理解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基于个体自身对文章的解释或是诠释。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原文的全文被截断章,后人反将断章以为原意。试举几例证之。
“父母在,不遠遊”。今人皆以为是讲孝道,如果父母健在,不要遠遊,要常在身边伺候孝敬父母。其原文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该句的重点在后面,不是不能游,而是遊必有方。“方”者,“理由、道理”也。这个“理由、道理”包括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道理”,其中应包含对父母的安置赡养的兼顾。在“自古忠孝不得两全”的情况下,当以“忠”为上,以“国”为大。亦是夫子教导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试以“川军出川”抗日为例,当年多少川军子弟,舍家为国。敌未至,出四川,拒敌酋、赴国难。大敌当前,都在家里蹲,谁来保家卫国!今人断章取意,实属因小失大,不知轻重缓急。
“三思而後行”现在解释为做事谨慎小心,行动前,要一思再思三思。原文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愿意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很多次。孔子知道後說,考慮兩次就夠了。老人家的意思是兩種角度去考慮問題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被圣人批评的犹豫不决(三思),却被今人奉为行事准则。此为断章取意,反其意而用之。
“閉門造車”。今解:比喻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原文出自朱熹《〈四書〉或問》卷五“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本意是:只要按照同一規格,就算關起們來製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格,就能合轍。)朱老也解釋的很清楚,古時“閉門造車” 是稱讚“出門合轍”的巧妙!今人只讲其一閉門,不道其二出門,实在断章取意之典例。
“相濡以沫”的现代解释:用口沫互相湿润,比喻在困难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帮助。原文出于《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全文意为:泉水乾涸了,魚在陸地上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氣,吐沫互相润湿來餵對方。苟延殘喘之状,惨不忍睹,很可悲的。與其在死亡邊緣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回到江河湖泊,互不相識的來得好。见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喻小惠相及,不如相忘于浑沌,各得之为乐,又乌取乎仁义之区区者哉!”)。庄子举“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例,正是以此微言表明“不如相忘於江湖”之大意。今人断章取意,舍本求末,实属本末倒置。
以上是用诠释循环的理论来实践断章取意。抑或本来章中无此意,山人自扰是非起。
Hermeneutic circle :It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s a whole is established by reference to the individual parts and one's understanding of each individual part by reference to the whole. Neither the whole text nor any individual part can be understood without reference to one another, and hence, it is a circle. However, this circular character of interpretation does not make it impossible to interpret a text; rather, it stresses that the meaning of a text must be found within its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