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老二高轶事
郭昌宜
歌如梦 人如梦 岁岁如梦
1969年,在镇境山的老二高,我们进高中的第一个晚上。
男同学当时到校后,因为学校没来得及备床,男同学只有在教室里把课桌靠墙合并,就成了凹型的大通铺。课桌上男同学们各自铺上自己带去的棉絮、床单和被窝。大家就像老式的大澡堂哪样,脚向中心准备睡觉。
9点半,学校统一熄灯。同学们却依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黑灯瞎火中显得更兴奋。孙珊和尹登平同学的笛子音乐会于是就响了,斗来米发搜拉希多,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就像夏天的蛐蛐夜知催人如眠。有的唱歌有的笑,有的壳瓜子,有的发闹骚。兴致正浓时,也不知是哪个随手丢了个泡萝卜,于是争吵喋喋不休了。对面的朱红星(周宏星 )同学一句乡音,就诞生了个雅号“泡萝卜”。然后是一阵一阵的嘻嘻哈哈的大笑 ……
清早,郑培生同学经常从剧场兼餐厅那头的厨房的大方池子里,为男同学们挑来了洗脸水,给大家送上温暖的爱。早餐铃声响了,大家像救火一样飞奔到饭厅。放下各自的花碗,由值日生把脸盆里的包谷糊斗平分给大家,然后拿上各自的包谷窝窝头。
课间,张国春的京胡京腔京韵开始了。同学会唱的就来上一句,“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
一晃53年过去了,那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的岁月真好,真美。
有惊无险深潭跳 犹记宜昌老二高
1970年,地处宜昌市镇镜山的宜昌老二高,之前招考的学生都是湖北省宜昌专区行政公署、暨宜昌地区9县1市招考进来的高中生。我们那一届是文革后的第一批高中生,学校招收的是从宜昌市的各个学校挑选出来的、20%的优秀生。学校还有一个初级中学班,很多是从各个学校挑选来的、不太听话、比较调皮的熊孩子也在这里寄读。打群架闹事的也是常有的事。
曾记得:有一次下午的晚饭后,我排部分男同学沿着镇镜山二中食堂外的马路长上行几百米,那里靠长江边有一片又一片的大马尼光和鹅卵石,河边上有一个大大的水潭,潭里面的水清如玉。夕阳西下,我们几个男同学把外衣往水潭边的大石头上一放,一个又一个的跳进了水潭里,各显神通地在水潭里畅游起来,班上的东北同学孙珊没有多想,也脱去外衣和大家一样地跳进了水潭里,可他的姿态竟然是胡乱打水,连狗刨都还谈不上,时而还挣扎着沉人水下,扑通扑通,想站也站不了,因为水太深,无法踩到河底,我们眼看孙珊是着急要呼喊救命的样子,岸上的同学赶紧跳了下去,水里的同学一起围住了孙珊。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把他托上了石岸,上岸后,我们十分好奇问孙珊:“你不会游泳为啥敢往深水里跳呢?”原来他以为水不深,看同学都漂浮在水面上很开心,于是也就跟着跳下了深潭。真是一场虚惊,孙同学喝了几口清水,留下了一点点学生的记忆,年轻好玩,那次只是有惊无险。
王景玲耐心指导 张国春一点余抄
大概是1970年的国庆前夕,我们宜昌二中101排要排演文艺节目搞联欢,当时不知道是谁把我抓了“壮丁”,要我完成任务去跳舞,排练《亿万人民跟着领袖毛泽东》,歌词是:“从东方、到西方,跨过高山越过海洋,一个伟大崇高的名字……”,该舞蹈的编排负责人是我班在学校宣传队兼任演员的王景玲同学,她负责编排这个群舞,我可是头一回参与其中的群舞,从来就没有登过台的人,要和一群男生女生演出这个革命化的文艺节目,真的不知所措,后来在王景玲的耐心指导示范下,舞蹈节目终于演了,跳的好坏天知道。不过,我可能就因此而被推荐跨进了校文艺宣传队。
在前面是卖饭菜的窗口,中间是一个大餐厅兼大观众厅,后面是一个大舞台之上,学校的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就要上演,我因为壮实,还会乱翻一下,就被客串了剧中的角色叶排长,以“泰山顶上一青松”和“奔袭”的舞功为主,整个剧目中好像就只有两句台词。在“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那场戏里,沙奶奶唱到“伤痊愈也不能离开我的家,只养得心也宽、体也胖”时,当沙奶奶手指到剧中的叶排长时,我就用力摇摆得瑟一下,哈哈,当千百双眼睛看着聚光灯下的我时,我紧张的那一摇,满大厅的师生观众可能看到我机械憨厚的摇曳,真是满堂大笑,有的都笑喷了,幸亏有同学在上台前为我画了浓眉大眼的妆,不然脸红得别人都能看得见。
再后来的上台,我除了认真努力外,就是按张国春借我看过的那本书《一点余抄》上写的“入戏、忘我”,之后,也可能是张国春拉京胡时,偶然要我“咪”一段的原因吧。我竟然被他们推荐、在学校文艺宣传队《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选场中,客串演了个角色——杨子荣。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是王景玲,张国春偶然地改变了我,后来进了宜昌地区歌舞剧团。
二中小小宣传队 演唱大戏野营中
1970年的所有学校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全在各位乐手的脑海里。样板戏要普及要提高的最高指示一下来,我们小小宣传队立即就排练了两个大戏,《沙家浜》和《红灯记》的全场。还有白毛女的第一场深仇大恨选场《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选场,就是小常宝坚决要求上战场的那场。
学校响应毛主席“野营拉练好”的号召时,我们打起背包,带上干粮锅碗瓢盆和服装道具,徒步用了好几天时间。途经宜昌县的咬草岩后,我们为宜都的5位农民观众演出了小戏曲和小歌舞。我们趟过宜都的清江河,来到长阳的磨市。翻过对面的大高山,路过大堰沿市口,踏雪走过津洋口,最终来到五峰的目的地——渔洋关。
在那里我们三天演了两个大戏《沙家浜》和《红灯记》,还有一个折子戏小歌舞专场。伴奏就是二中宣传队的各位乐手们。
当年从五峰渔洋关走回宜昌市,我们仅用了四天时间。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就借宿在老乡家里的土地上 或楼板上。铺上稻草和我们自带的随身铺盖和行李。吃饭是自己背着的干粮,就地拾柴建灶,用大铁锅把生米煮成熟饭,亲身体验长征的精神和过程。但我们没有那硝烟战火,没有那追兵压力,没有缺粮断水和为完成任务的奔袭,更没有饥饿和牺牲,只是亲身体验了一下红军长征的困苦和艰辛。现在回想就像电影历历在目。
往事如烟啊 真美好 ……
1971年二中宣传队的师生合影
后排右1 李诵国老师后来任了宜昌市教委主任
第三排右1苻利民老师后来任了宜昌付市长
第一排中间时是时任校长李学显 和 ?
第三排左2是群主张国春 左3是陈建国同学
宣传队一连一排的战友情
现群主张国春(中)后来去了宜昌市歌市文化局和市电视台
孙珊(左)和我(右)先后去了宜昌地区歌舞团
胡定国老师组织、苻利民老师创作编导的小剧目 《战斗在330工地上》的排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