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是科學方法

經濟觀察報 | 2009-07-06

44| By 方舟子

留美學者,生物化學博士smfang@yahoo.com

和人類其他智力活動一樣,科學研究充滿了爭論。涉及的科學問題越是重大,引發的爭論往往也越激烈。科學界可能是最好戰、最不寬容的一個共同體,一個新的科學觀點提出之後,都必須接受挑剔的批評,看看其論證是否嚴密,證據是否充分。越是新奇的不尋常觀點,越需要不尋常的證據,爭論也越大。

和人類其他智力活動不同,多數科學爭論或遲或早都能達成共識,有了定論。科學結論的形成既不靠援引經書教義,也不靠權威的拍板,而是由於科學研究有一個解決爭論的可靠方法:可重複的、獨立的觀察或實驗。用以支持的觀察或實驗越多,結論也就越可靠。

我們今天視為科學常識的許多科學定論,例如“地球圍繞著太陽運動”、“物質由原子構成”、“化石是生物體的遺跡”、“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等,在歷史上都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是,現在一般的人都只知道一個結論,並不了解這些爭論是如何發生、演變和解決的。有的歷史爭論雖然經常被提到,卻是出于誤解,例如“ 光是波還是粒子”的歷史爭論經常被錯誤地用來說明真理並非只有一個。

還有許多科學爭論至今還在進行著,例如 “人性是否受基因的影響”、“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宇宙的結局會是怎樣”等等。其中有的已有了主流看法,有的則是見仁見智,還有的則在挑戰著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都難以有結論。

科學爭論有時並非完全局限于科學界內部,還要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例如雖然科學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結束了有關“生物是否進化而來”的爭論而有了共識,但是直到今天,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仍然在學術界之外挑戰、否定進化論,並誤導了相當多的公,讓他們誤以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說法還不是一個科學定論。

同樣,在誤導著公對科學的看法的,還有一批信奉文化相對主義的反科學主義者。他們認為科學知識並非反映客觀存在,而只是文化建構,是相當主觀的東西。他們甚至聲稱,科學知識並不比迷信等其他人類知識更高明。還在進行著的科學爭論固然會被他們用來作為科學研究並不客觀的佐證,即使在科學界已無爭論的科學定論,在他們看來也不確定,並非就是正確的。例如,他們認為,地心說與日心說相比,並非就更不科學、不正確。由此他們得出結論說:科學無所謂是非對錯,科學的東西未必正確,正確的東西未必就是科學,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還有一些人也認為不存在科學定論,但他們的理由與反科學主義者不同,認為科學研究是在不斷地證偽、推翻現有科學知識中發展的,過去的科學定論已被推翻,現在的科學定論將來總有一天也會被推翻。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很多是以當代哥白尼、伽利略自居的偽科學人士,堅信他們做出了推翻科學原理的重大發現,總有一天會在科學界掀起一場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其實,這樣的大革命只發生在他們的幻想之中。科學的進步是連貫的進步,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演化,並不是推翻一切重來的大革命。一個科學觀點一旦成為科學定論,就表明它有了非常充足的證據,被推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管科學如何再進步,類似 “物質由原子組成”、“生物是進化而來”這樣的有無數證據支持的科學定論,都不可能再被推翻。

當然,今天的主流觀點都是由以前的另類觀點演變而來的,以後有可能被其他的觀點所取代,甚至今天視為科學定論的觀點,在以後也有可能被推翻,即使這種可能性非常低。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演變都是在科學界內部,由科學家遵循科學方法和學術規範進行的,與反科學主義者的批評和偽科學人士的妄言毫無關係。雖然科學研究是由有著人性弱點的科學家來做的,會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科學方法卻保證了科學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從而能夠避免研究者的主觀偏見,獲得客觀的結果,也就有可能讓科學問題在爭論之後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在這個系列專欄中,我將回顧科學史上的一些重大爭論,它們已有了定論,但其中的某些細節還值得回味。我也將介紹和展望目前科學界正在進行的一些令人感興趣的爭論。新的科學問題在不斷提出,新的爭論在持續進行,不變的是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