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TANG Hoi-chiu

水墨禪心 郭漢深的藝術世界

鄧海超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

English Version

回顧香港水墨畫發展,追本溯源約始於二十世紀初期至中葉。國內 的政治經濟動蕩促使不少畫家南來、寓居香港;其中表表者包括傳統派廣東畫家如李研山、李鳳公、鄧芬、黃般若、梁伯譽;嶺南畫派名家如趙少昂、楊善深、司徒 奇、周一峰、李撫虹;以及其他名家如丁衍庸、呂燦銘及呂壽琨父子、周公理等。他們於港創作和在藝苑、私塾授徒,奠下香港水墨畫的發展基石。如果將香港水墨 畫置於近、當代水墨發展長河,其實亦具有傳承立意、拓境開新的先導地位。呂壽琨 (1919-1975) 建基於國畫傳統,五十年代轉向半抽象和抽象畫創作;六、七十年締造「禪畫」,並培育不少具有創新精神的水墨畫家,啓動了「新水墨運動」。嗣後台灣的名畫家劉國松(1932年生) 於1971年 來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和校外課程部任教,後擔任藝術系主任。劉氏在台時已倡導革新國畫的理念和實踐,在香港執教席凡二十多年期間,致力於創 作、拓展現代水墨畫新觀念和技巧及藝術教育;同時也標誌其繪畫生涯中的巔峰時期。他為眾多學生門人帶來新的啓發和鋪陳藝術路途,又與學生門人創立「香港現 代水墨畫協會」。該會在三十九年以來,一直全力推廣現代水墨,舉辦展覽和活動、促進兩岸三地文化交流,成果斐然。劉氏於九十年代返台後,仍關注學生和協會 的活動,也在國際層面上推動現代水墨,每逢其學生和協會舉辦主要展覽和活動,他都儘量親身來港參予主持,以示支持鼓勵。其學生包括陳成球、陳君立、李君 毅、郭漢深、楊國芬、劉金芝、梁楝材等,均能別開谿徑,各具面目。其中郭漢深(1947 – 2003) 亦資質過人,極具創意,可惜天不與人、英年早逝;否則當如其師兄弟妹般更上層樓,在開拓現代水墨領域中取得更高成就和作出貢獻。

郭漢深生於廣東新會,1958年移居香港。少年時已對國畫有濃厚興趣,1966年於香港市政局舉辦的「全港青少年繪畫比賽」中獲國畫組冠軍,可見其天才橫溢。中學時期曾隨傳統畫家梁伯譽習國畫、書法家區建公習書法,進一步鞏固其書畫技巧。1968年赴台,入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接受較全面性的藝術訓 練,包括國畫、書法、設計、版畫等,屢獲獎項。在台期間,郭氏當然會赴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觀摩研習中國歷代名家的書畫瑰寶,進一步探索中國書畫的精萃神 韻;同時也對在台的當代名家如張大千、江兆申、溥儒、黃君璧、何懷碩等的山水畫風格耳濡目染,有所感悟。在暑假回港期間他也曾隨嶺南畫派名家楊善深習畫。1970年一度輟學,直至1976年才開始修讀由劉國松老師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創辦的「現代水墨畫文憑課程」。當時授課的老師除劉國松外,也包括莊申教授、金東方、王亭之(談錫永) 、何弢等,令他廣泛涉獵中國美術史和當代藝術、水墨富於創新和突破性的理念和技法。1970年代香港的畫會漸次增多,包括活躍的一畫會等。從郭氏的早年畫作中,以乎也可窺見這些台、港名家對他有某程度的影響。1978年他修畢「現代水墨畫文憑課程」,從此積極開展了他短暫而又獨具個性的藝術歷程。

「松樹飛瀑」(圖1) 是郭漢深於1969年在台灣的傳統風格作品。圖中前景的石上雙松與遠景的壁崖飛瀑互為呼應,松樹描繪和山石皴法殊有南宋遺韻,但意境清新,令人聯想起黃君璧的山水飛瀑畫風。「擎崖傲然」(1977) (圖2)、「雲雪的幻惑」(1977) (圖3) 是他就讀「現代水墨畫文憑課程」後追隨劉國松畫風的創作,山石造型有如拼貼、行筆用色恣放縱逸,具有劉氏早期山水的情韻。郭漢深有一段時期頗醉心於描畫山川瀑布、海浪怒濤和風雲變幻的畫作,似乎傳遞著藝術家的內心感情訊息。「田園春色」(1970)( 圖4) 描繪以石青水墨皴染的高山群巒,瀑布一線垂掛而下,頗有來自他曾從事設計的造境意味,也或有靳埭強、徐子雄描寫瀑布畫風的啓發。「奔雷濺玉」(1970) (目錄圖版?) 、「奔流」(1980)(目錄圖版?) 、「瀉」(1983) (目錄圖版?) 風格寫實,瀑布奔流氣勢磅礡,動感強烈,尤重空間處理和光影變化。「海濤」(1980)( 圖5) 、「海浪」(1983) (圖6) 描繪大自然風變幻、風起雲湧、海濤怒嘯、極具張力和爆炸感。這些畫作多以濃墨和石青、石綠渲染,彷彿在陰鬱中充滿澎湃宣洩的張力。據其夫人憶述,郭氏創作這些畫作是在一種沉鬱不歡的心境下,要以奔流突破的意向來予以發洩和尋求心靈上的釋放。

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並從太空中傳回多幀月球、地球、太空的奇特景 觀的圖片,震撼世界。受到這些奇幻景象的啓發,劉國松開始創其「太空畫」系列畫作,描繪太陽、地球、月球和太空的主題,並結合了多種繪畫技法如拓印、撕 紙、漬墨、噴染、拼貼等作出嘗試,加上筆墨縱逸的繪寫,將當代水墨畫的技巧和語境提昇至前所未有的層次。郭漢深隨劉氏習畫後,也受到他這種畫境的影響而描 繪具有宇宙觀和中國「陰陽相生、天人合一」觀念的作品。「域外」(1985) (目錄圖版?) 以濃墨和留白空間描繪地球外望,神秘幽玄的景觀,意境深遠。「兩儀」(1986) (目錄圖版?) 以鮮明濕潤的紅、藍色彩和淡墨渲染畫面,流淌靈動,有如天地混沌中沛然元氣,中央以金箔貼染圓方符記,以象徵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也結合陰陽相生的意象。在「紅大太陽」(1986) (目錄圖版?) 中, 他借鏡了劉國松「太空畫」的旭日形象,以鮮紅為色彩主調,上方拼貼金箔方形,也是表現「天圓地方」。畫面下方以豪邁放率筆觸掃染,象徵山河大地,熾熱的陽 火孕育天地萬物。郭漢深曾在香港上環荷理活道的古玩工藝店工作,對以金箔和金漆髹飾佛道神像的技藝頗為著迷。日後在其畫作中,金箔符記的勾描成為其畫風中 獨特的標誌印記。

劉國松回憶他在1986年 由西藏帶回一些藏傳佛教的唐卡和經幡,引起郭漢深的興趣,並轉贈其中幾幀給郭氏。自此以後,郭漢深的畫風為之一變,專注繪畫以佛像、經文、蓮花等為題材的 宗教性佛畫。他並沒有正式皈依佛門或藏傳密教,但對佛教慈悲為懷、明心見性、超越生死、眾生成佛、輪迴轉世的思想深有感悟,也與他追求空靈出世的意向息息 相關。他酷愛聆聽印度、蒙古、尼泊爾音樂;也曾旅遊印度、尼泊爾、西藏及敦煌等佛寺洞窟林立之地,受到佛教和西藏密宗藝術的啓發,將之結合在其水墨畫創作 中,別樹一幟。「曼陀羅」(1987) (目錄圖版?) 是他畫風轉向的代表作品之一。「曼陀羅」又稱「壇城」,是以「圜城」的結構呈現,是無始無終的「輪圓」核心,蘊藏內心觀照的能量,也是宇宙的縮影。「曼陀羅」是藏傳密教供奉諸佛和菩薩如大日如來、寶幢如來、彌勒菩薩、文殊、普賢、觀音等諸菩薩;也是靈修、加持密法的工l具。郭漢深在此圖中以幽暗濃黑的墨染和金箔勾描唐卡中「曼陀羅」的構圖,內供諸佛菩薩;上方留空,以對比強烈和行筆抽象的紅、黑筆觸及金箔方塊形成富於宗教象徵涵義的型體,彷彿在宇宙玄秘中,心中靈明一點,觀照人生。在「明鏡亦非台」(1991) (目錄圖版?) 中,他採用了劉國松「太空畫」中的月亮形體,皎潔無垢,表現清淨自觀;復題上六祖惠能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呈現了無所執著、在在無礙的無我至善境界。「六識」(1991) (目錄圖版?) 是 他少有的六聯屏大型畫作。「六識」是佛教語,指六種人類感官的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為一切感知之源。郭漢深以黑、藍、黃、紅、藍白、白 分別象徵六種感官的特點和其帶來實體上的感受和觸覺,別具創意、匠心獨運;而畫上端鮮紅一畫,或代表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概念,諸法眾生, 均立源衍生於此。「法雨」(2000) (目錄圖版?)是郭漢深進入千禧年的代表作。蓮花作為佛教的表徵符號之一,代表著靈淨無垢、脫略紅塵、無他無我之境。在畫 中,純潔無瑕的白蓮置於畫面上半部,上覆蓮葉,掩映有致,與畫面正中勾描小佛龕的呼應,正代表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境。 畫背景以濃淡得宜的色墨渲染,畫面頂方為郭氏的標記「一」字橫空。全圖迷濛清靈,意境超逸,更見郭漢深在畫面章法構圖和施墨敷彩精闢之處。

同樣意境亦見於其逝世前作品「一切功德法中遊」(2002) (目錄圖版?) ,畫面以濃墨渲染,只在中央留有垂直長條,下方留白,紅蓮上為佛龕及祇以象徵蓮葉的一片深綠所覆蓋、上題無量壽經經文: 「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此語彷彿宣示了翌年郭漢深告別塵緣,遊步功德法中,入佛法藏,已登彼岸。然而其短暫人生和藝術成就,已在現代水墨畫的大千世界中,留下雪泥鴻爪、吉光片羽,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