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數位學習資源使用需求大幅增加
在 COVID-19 疫情的催化下,大量數位科技工具與資源將會在未 來的教育現場常態及頻繁使用,實施數位教學與學習之數位內容使 用需求大增。科技推陳出新,知識內容表現與詮釋方式也將更為多 元,為協助教師準備新型態的課程教學及支援線上自主學習,多元化 數位教材的開發已為必需。
若要協助學生線上自學及教師數位教學,需要更多數位內容,並 能搭配知識節點、教材及試題發展。為滿足大量親生使用需求,本部 將持續擴充平臺線上教學與自主學習所需教材,以利未來支援大量 師生運用行動載具進行數位教學與學習。
學科教材將以尚缺乏的英語、本土語文及稀有師資課程的數位 教材優先開發,另為使學習與生活結合及學習多元內容亦需發展視 覺或表演藝術、歷史文化、自然科學探索等領域,提供生動活潑,可 引發興趣的數位內容與教材,以利教師教學應用及學生自主學習。另 依據 108 年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的主軸,開發之教材將 結合現有數位學習平臺相關資源與服務,教師可依照授課內容,選擇 合適的數位教材予學生體驗多元學習模式,促進學生持續參與數位 學習動機。
(二)公平的優質教育趨勢
201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下簡稱 UNESCO)公布的「2030 年 教育仁川宣言(Education 2030--Incheon Declaration)」以包容 的、公平的優質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為目標,且提出利用資訊和通訊 技術加強教育系統、知識傳播、資訊獲得、學習品質和成效、以及有 效的服務,在其通過的「青島宣言」,亦申明資訊通信技術的巨大進 步和互聯網連接的迅速擴展,已經使今天的世界日益互聯互通,也使 每一個男女老少瞭解和熟悉資訊通信技術變得至關重要。
我國偏遠地區學校約占全國國民中小學的三分之一,其中又有 超過四分之一為學生數不滿 50 人之小校。偏遠地區學校長期以來師 資不足且流動頻繁的問題,再加上(1)學校班級及學生人數少,缺 少同儕互動,影響學習動機、(2)單(寄)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等比 例高,家庭教育功能相對薄弱,影響學生正常學習。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今年 6 月兒福聯盟的調查指出,超過 8 成的偏鄉學生需要使用學校所提供的設備始可參與線上課程,有 53.1%的偏鄉學校則希望外界提供學生網路連線的設備,未來針對弱 勢兒少的數位學習,學校須主動提供個別化的協助與關懷。台灣世界 展望會今年 1 月到 3 月的調查也指出,弱勢孩童家庭多數只有一臺 載具,未來有需要支援載具,以解決多個兄弟姊妹同時需要線上學習 的情形。
隨著數位學習網路頻寬需求的提升,各國均加強學校的網路建 設,在學校連外頻寬及校園的網路設備方面,制定符合下世代教學所 需的環境建置目標。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 2018 年制定 中小學網路頻寬目標,平均每位學生有 1Mbps 的聯網速率,迄 2021 年,統計全國有 47%的學區約 1,540 萬學生達成此一目標,佔全國學 生數約 33%。另日本 GIGA 計畫,中小學聯外網路規劃最高達 1Gbps, 校內無線網路則是以班級人數 40 人計算,須提供可 40 人同時連結 的無線 AP 設備,無線 AP 連結頻寬也至少需 100Mbps 以上。
綜上,未來須透過強化縣市協助偏遠地區學校(含非山非市學 校)推動數位學習所需之設備及支持系統,包括利用各種數位學習管 道導入遠端教學與學習輔導,有效地發揮國內績優教師與輔導教授 團隊的影響,補強學校在地師資與課程;優先支援偏鄉(含非山非市 地區)、經濟弱勢學生數位學習與學習落後學生學習,支持學生多元 發展,並協助學校數位學習有效使用與推廣。
另為提升師生透過網路進行線上學習及遠距教學的效能,以更 穩定、快速的網路進行互動或是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校園網路需要具 備更大的頻寬,無論是校內或校外,都需要以光纖線路相互串接,以 達 GB 以上的線路頻寬。而校內終端設備的無線需求將持續提升,舉凡個人載具、IoT 設備均大量使用無線網路環境,需要涵蓋範圍廣、 承載能力充足及支援各種不同應用協定(如:影片串流、環境監測等) 的無線存取點,除有線及無線的網路環境外,介於雲端及地端間的邊 際運算裝置也將扮演重要角色,如:內容傳遞網路系統,可降低網路 傳輸的延遲、提升觀看教學影音的品質及效率,也可減少重複傳輸影 音內容、提升連線頻寬的使用效能。
(三) 線上及個人化學習成為常態
因應學生線上學習的潮流,學生擁有學習載具、資訊技能等是許 多先進國家推動資訊教育的趨勢,如: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 一,所有學校於 2000 年就有寬頻可上網,2012 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將 資訊教育延伸至小學的國家。2019 年更從幼稚園就開始教資訊科技。 該國高中以下的資訊科技教育,由資訊教育基金會(HITS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Education)統籌,資訊 教育工作主要推動有三大項:(1)教師資訊能力養成及訓練;(2)擬定 教學綱要;(3)教學設備的支援。其數位學習的推動由政府提供數位 學習平臺與資源,為讓偏遠地區老師有問題時不致求助無門,該國的 每個郡也都至少有一至三位種子教師支援。另推動學生自備載具 (BYOD)的策略,當學生無設備時,由學校提供(或募集提供)。目前美 國國家工程院甚至將「先進個人化學習」列為未來 14 個巨大挑戰之 一,而美國「邁向顛峰計畫」證實個人化學習及適性測驗可提升學習 成效並有助於改善教學。
綜上,面對未來線上學習與適性教學之教育趨勢發展,須支援學 生線上學習使用的行動載具計畫,目前,我國校園實施科技輔助自主 學習,或支援遠端教師的網路直播及線上互動學習等,所需行動載具 設備皆不足,有待加強規劃擴大執行,並因應未來疫情嚴峻時的停 課,偏鄉學校、經濟弱勢及多子家庭防疫居家線上學習所需的規劃。
(四) 應用數位科技進行自主學習為學生必備能力
十二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將「終身學習能力」列入核心素養, 而培育終身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則是具備自主學習素養,亦有研究 結果顯示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有顯著的正相關(Tekkol & Demirel, 2018)。許多研究結果(Leidinger & Perels,2012 等)指出,自主學 習能力強的學生能持有穩定的學習動機、更高的自我效能,能透過獲 得更多認知與後設認知技能,主導自己的學習,在學業和專業發展上 有更好的表現。但自主學習能力須透過正規訓練來培養,而非只是促 進學習的工具(莫慕貞,2016;Bannert & Reimann,2012;Pirrie & Thoutenhoofd,2013)。
依據 2019 年臺灣 8 個縣市 3、5、9 年級的學力檢測結果,在一 般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成績進步相關因素除了對該科目的學習自信 外,具備「回饋訊息應用」及「自主學習」能力為重要關鍵,所以, 如教師/學習平臺能夠提供學生快速、精準的回饋訊息,將有助學生 用以改善自己的學習。數位學習具有即時、方便、可重複觀看等優點, 使用數據、人工智慧(AI)的學習行為分析與診斷,更是學生進行自主 學習的最佳利器,教師可善用數位學習平臺、軟體、內容等工具,來 協助學生具備上述能力。
2018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針對激 發學生深度思考、加強培養獨立學習、使用工具的能力之素養導向教 學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臺灣中小學教師讓學生使用 ICT(資訊與 通信科技)進行專題或課堂作業的比例低於 OECD 國家平均,如:國 中階段 OECD 國家平均為 53%,臺灣只有 15%,顯示學生尚未普遍使 用數位學習平臺輔助學習,學生運用科技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仍待提升。
為接軌國際趨勢,提升我國競爭力,加強學生數位科技應用能 力,熟悉數位學習平臺、工具與資源使用,並運用數位學習平臺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防止外在環境變化中斷學習等,為學生未來解決日常 生活及課業上問題的重要方法。
(五) 教師需具備數位教學能力及運用 AI 工具教學的能力
在教師資訊素養方面,UNESCO 指出僅為學校配備電腦等硬體並 不足以確保教師能夠將必要的技能教授給學生,使其在 21 世紀能夠 順利地學習、工作和生活。教師本身必須熟悉資訊和通信技術,同時 學校也應在課程設置、教育政策、教師培訓等多方面促進資訊技術的 有效傳播。
為了幫助世界各國的教育決策者和課程設置者確定教師在教學 工作中利用資訊和通信技術所需掌握的技能,同時也為教師利用資 訊和傳播科技改善教學提供指導,UNESCO 於 2018 年修改的第三版 「教師資訊和通信技術能力框架」,內容分成知識獲取、知識深化及 知識創新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包括六個面向,創建了課程框架,課 程框架從了解數位工具與資源階段,到整合使用階段,進而至創新、 跨域使用階段,培訓教師應具備之能力,並有效應用於教學中,以達 提升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效。另我國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全國停課 進行居家教學與學習,部分教師發生轉換線上教學困難,顯示教師運 用數位工具與數位資源教學能力仍待加強。
2019 年 UNESCO 「 First ever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提出在益處明顯大於風險的情況下 支持開發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技術為支撐的教育 和培訓新模式,並藉助人工智慧工具提供個性化終身學習系統,實現 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外,也強調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多個資料來源,並符合合理使用、注重隱私和安全。
因此強化教師數位科技應用能力及運用 AI 工具教學的能力,讓 教師熟悉數位學習平臺、資源與工具、實施差異化與適性教學、主題 跨域課程、專題導向學習(PBL)、素養導向課程及評量設計等,深化 教師從基礎到跨域及素養課程設計與實施,熟悉 AI 工具的運用、引 導學生學習的能力,為未來新型態教學所需具備的重要能力。
(六) 大數據分析充分應用於改善數位學習
因應 2019 年 UNESCO 提出以人工智慧技術支撐的教育和培訓新 模式,日本文部科學省推動的 GIGA 計畫(Global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 School)於實施一生一載具時,推動 3 種學習型 態:(1)教室學習 (團體學習):老師將使用大型演示裝置等進行講 解,提升孩子們的興趣、掌握每個人的反應,且根據每個孩子的反應, 可以同時進行互動課程;(2)個別學習:依自己的教育需求(理解度、 學習難點)和根據學習狀況做個別學習;(3)協同學習:學生發表自己 的意見、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換意見與分享,也可立即分享自己想法並 立即獲得各種意見。
新加坡以多階段教育科技計畫(EdTech Plan)建置軟硬體系統 等,有效利用教育科技進行高品質的教和學,現階段推動則強調:應 用科技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及溝通合作能力;及以科技進行學生為中 心的評量,故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與個人化學習發展在未來教育中 將密不可分。
在教學現場應用面,大數據分析結果可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個 人化的學習途徑外,亦可提供教師、學校與家長不同角色學習分析報 告,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達成因材施教及適 性化教學;在教育政策面,適時使用相關數據可規劃教育政策,提高政府決策效率。因此透過大數據分析結果可做為教育政策制訂修改、 數位學習內容、學習成效與平臺改善之依據,成為未來教育決策分析 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