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者:張少萌、張淑怡、李妮、李明家、李沂諠、陳又瑄
龍膽(liông-tánn)
所有稱石斑的魚類都是屬於鱸亞目,喜歡單獨活動,生性兇猛貪食。石斑經濟價值非常高,料理方式以清蒸或紅燒最能表現出石斑的美味。——《菜市場圖鑑》
虱目魚(sat-ba̍k-hî)
虱目魚上好食的部位是魚肚(hî-tóo),會使煎,會使煮糜(muâi),嘛會使煮湯。魚肚嘛是虱目魚上貴的部位,一塊膁肚(liám-tóo)就愛賣一百箍。
華語釋義:
虱目魚最好吃的部位是魚肚,魚肚的料理方式可以用煎的,可以煮粥,也可以煮成湯。魚肚也是虱目魚最貴的部位,一塊虱目魚肚就要賣一百塊。
南民鯽仔(lâm-bîn-tsit-á)
南民鯽仔就是吳郭魚,嘛有人叫伊南洋仔、南文鯽仔。
華語釋義:
南民鯽仔就是吳郭魚,也有人稱牠南洋仔、南文鯽仔。
白鯽仔(pe̍h-tsit-á)
母的吳郭魚就叫白鯽仔。
華語釋義:
母的吳郭魚就叫白鯽仔。
小管仔(sió-kńg-á)
小管仔跤的部分號做鬚(tshiu),小管仔若是有鮮(tshinn)就會𣻸(siûnn)。小管仔內底彼个白白、𠕇𠕇(tīng)的物件叫做骨仔,愛提出來,伊若無彼个骨仔就袂活矣。內底閣有烏烏的號做烏煙(oo-ian),彼个物件,別人會提去灌煙腸(ian-tshiân)(墨魚香腸),人若欲一千共我買烏煙,我嘛無愛賣,足麻煩的。小管仔邊仔彼兩塊叫做翼(si̍t)仔,若無翼仔小管仔就無法度飛、無法度泅(siû)。
華語釋義:
小卷腳的部分叫鬚,小卷如果是新鮮的就會黏,那就叫做黏液。小卷裡面那個白白、硬硬的東西是軟骨,要拿出來,如果小卷沒有軟骨就不能活了。小卷體內黑黑的叫做墨汁(烏煙),有人會拿墨汁去灌香腸(墨魚香腸),人家如果要用一千塊跟我買墨汁,我也不賣,很麻煩。小卷旁邊那兩塊叫做翅膀,如果沒有翅膀,小卷就沒辦法飛、沒辦法游。
海雞母(hái-ke-bó)
台灣四周海域皆有分布,對鹽度及溫度的適應力都很好。對太平洋沿海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食用魚之一,肉質鮮美,肉多,細骨少,料理方式簡便且多變。——《菜市場圖鑑》
哇米仔魚(ua-bí-á)
哇米仔魚(嘛叫做碗米仔魚)主要分布佇頂港佮東部海域,佮意歇佇海底有沙塗的所在,主要是食小型浮游生物[華]抑是體型比家己細的魚;料理方式以糋(tsìnn )抑是煎為主。
華語釋義:
哇米仔魚(也叫做碗米仔魚)主要分布在北部跟東部海域,喜歡棲息在沙質海域,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及體型比自身小的魚種為食。料理方式以油炸及油煎為主。
瓜仔(kue-á)
台灣四周的海域都有竹筴魚(瓜仔)的分布,肉食性,以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台灣的料理方式為去內臟後油炸,也可以鹽烤或做生魚片——《菜市場圖鑑》
𩵱仔魚(ngóo-á-hî)
𩵱仔魚主要棲息於沿岸,是群棲魚類,常見群聚迴游。有時也會進入溪口或紅樹林裡覓食。𩵱仔魚肉質細嫩鮮美,料理方式以油煎、清蒸為主。——《菜市場圖鑑》
三角仔(sann-kak-á)
在台灣只有西南部海域才有三角仔(金錢仔)的分布,主要棲息在沙質海域,是肉食性動物,以底棲生物為食;三角仔雖然體型不大不過能食用的魚肉很多,料理方式以紅燒或煮成湯為主。——《菜市場圖鑑》
肉魚(bah-hî)
嘛會使叫肉鯽。肉魚一斤愛三、四百箍,肉食起來誠幼(iù)。
華語釋義:
也可以叫做肉鯽。肉魚一斤就要賣三、四百塊,肉質吃起來很細膩。
馬頭魚(bé-thâu-hî)
馬頭魚的鱗(lân)較軟,較歹剾(khau)。這種魚無啥物刺,只有一條佇中央的龍骨。煎的時陣愛挲 (so)粉,若無魚肉會散去。
華語釋義:
馬頭魚的魚鱗比較軟,比較難刮。這種魚沒什麼魚刺,只有一條在中間的龍骨。馬頭魚煎的時候要裹粉,不然魚肉會散掉。
班頭(pan-thâu)
班頭是一種海水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日本、朝鮮半島和黃海海域。班頭體長可達30公分。——《菜市場圖鑑》
目珠花花,瓠仔看做菜瓜
1. 哇米仔、肉魚、三角仔
肉魚看起來金金,體型較圓較短;哇米仔體型較長,無像肉魚仔有金金的。肉魚有分烏肉、白肉,嘛有分台灣的佮進口的,攏生了無啥仝款。哇米仔佮三角仔用華語講攏是三角魚,雖然型足相𫝛(sio-siâng),兩種魚攏短短,毋閣兩種魚無仝款。
刺鯧外表看起來比較亮,體型圓圓短短的;長棘銀鱸的體型比較長,外表沒有刺鯧那麼亮。刺鯧有分黑肉和白肉,也有分台灣本土跟進口的,每種都長得不太一樣。長棘銀鱸跟短棘鰏都同屬於三角魚,雖然體型很相似,兩種都比較短,但這兩種魚是不一樣的魚。
2.小管仔、透抽
透抽體型較瘦,尻脊骿(kha-tsiah-phiann)有一逝(tsuā)白的,色緻(sik-tī)和小管無仝款。透抽的肉較薄(po̍h),較無人愛食;小管的肉較厚,較濟人愛食。
劍尖槍魷的體型比較細長,背部有一條白色的花紋,色澤與鎖管不一樣。劍尖槍魷的肉質比較薄,比較少人喜歡吃;鎖管的肉質比較厚,比較多人愛吃。
3.瓜仔、𩵱仔魚
瓜仔和𩵱仔魚上大的差別就佇尻脊骿和腹肚,瓜仔的魚尾和身體中央攏有一逝黃黃的。
瓜仔和𩵱仔魚最大的差別就在背和肚子,瓜仔的魚尾和身體中間都有一行黃黃的。
4.白鯽仔、烏鯽仔
阿姨講鯽仔就是南文鯽仔的一款名,白的號做白鯽仔,就是母的,烏的號做烏鯽仔,就是公的。
阿姨說鯽仔就是吳郭魚,白色的叫做白鯽仔,就是母的,黑色的叫做烏鯽仔,就是公的。
擔位上高級的魚仔是龍膽、肉魚和哇米仔,肉魚一斤就愛三、四百。魚仔的價數(kè-siàu)毋是看大細尾,愛看魚仔的品種。細隻的肉魚一隻三百幾,若大隻就較好食,當然嘛較貴。
攤位最高級的魚是龍膽石斑、刺鯧和長棘銀鱸,一斤刺鯧就要三四百元。魚的價格不是看體型大小,而是要看魚的品種。小隻的刺鯧一隻三百多元,越大隻的會更好吃,當然也就比較貴了。
擔位的魚仔無一定是這个季節特別有的,海的物件來就一直來,可能一站仔(tsi̍t tsām á)有一站仔無,海的物件攏是按呢。有人客問阿姨講:「哪會逐工攏賣彼?」「彼就逐工有啊。」海的魚一站仔來一站仔歇睏(hioh-khùn) ,一站仔細尾,過一站就變大尾。
攤位的魚不一定是季節限定的,海產豐收的時候源源不絕,可能一陣子有一陣子沒有,海產都是這樣。有客人向阿姨問道:「怎麼每天都賣那種魚?」「因為每天都有啊。」海水魚的產季時來時歇,前一陣子還都是小隻的,過一陣子就都是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