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體文
序二
唐朝定覺寺沙門(1)志靜述
鄭水吉語譯 ‧ 衡山圓香鑒定
這部《佛頂尊胜陀羅尼經》,是一位婆羅門(2)僧(3)人佛陀波利,在唐朝儀鳳元年 ( 676 ) 從印度來到漢土(中國),他到達了五台山(4),于是五体投地的向著山頂禮(5)說:[自從如來滅度(6)以后,許多圣人都潛伏不見,唯有文殊師利(7)大士(8),于此山中,接引一切眾生,教導諸菩薩(9)。弟子波利悔恨生逢八難(10),不能親眼見到圣者的容貌。如今遠涉流沙,特來敬禮拜謁,懇求大士大慈大悲哀怜,令弟子能見到您的圣容!]
說罷,悲傷哭泣,淚如雨下,向山頂禮。禮畢抬起頭來,忽然看見一位老翁從山谷中走出來,并以婆羅門語對波利僧說道:[法師情存慕道,遠訪圣蹤,不 小白辛勞,遠尋遺跡。然而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僧人亦多犯戒律(11),唯有《佛頂尊胜陀羅尼經》,能滅除眾生一切惡業(12),法師有帶這部經來嗎?]
波利僧回答說:[貧僧只是一心來禮敬拜謁,并沒把此經帶來。]
老人說:[既然不帶經來,空著手來有什么益處呢? 縱然見到文殊(13)大士,又怎能認識?法師您可回印度取這部經,帶來流傳漢土,這就等于是普遍供奉(14)諸圣,普利一切眾生,也能拔濟幽冥(15),這就是報答諸佛的深恩了!法師若能取經再來這里,弟子一定奉告文殊師利菩薩所在的地點!]
波利僧听他這么說,不胜歡喜踊躍,強忍悲傷的眼淚,誠心禮拜老人,禮畢抬頭時,忽然不見了老人的蹤影。他非常的惊訝,也更加虔誠,一心念著文殊菩薩,就決定返回印度,求取《佛頂尊胜陀羅尼經》。
在永淳二年(16) (683),波利僧重返西京(即西安),就將以上這段經歷向皇上(唐高宗)稟報。皇上亡就將他的梵文原本迎請入宮內,并請日照(17)(地婆訶羅)三藏法師(18)及詔敕司賓寺典客令(19)杜行顗(20)等人,一同翻譯此經。同時頒賜波利僧絹三十匹,可是譯好的經文及原典皆留在皇宮內,而不准向外廣為流通。
波利僧知悉后,就悲泣著稟奏皇上說:[貧僧不惜生命,受菩薩所委托,從遙遠的印度把經取來,只期望能普遍救濟芸芸眾生,救拔他們的苦難。貧僧并不是貪念財寶,也不是為了名利,只求陛下能將這部經典廣為流通,希望含靈(21)都能同沾法益。]
皇上准他所請,只留下已翻譯好的經典,把梵文原本歸還給他。當波利僧取回梵本之后,就帶著經往西明寺,尋找了善解梵語的漢僧順貞和尚,然后稟報皇上要重譯此經,皇上答應了他的要求。波利僧和諸大德及順貞將經譯好后,就帶著梵文原木入于五台山,入山之后至今都沒出來過。如今前后所翻的兩部經都流行于世,其中一小部份之詞句略有所不同,請讀后不要因此以為怪。
在垂拱三年 (687) ,定覺寺的主持僧志靜,因停留在神都(洛陽)的魏國東寺,親自拜見了日照三藏法師,還詢問了法師有關波利僧所逗留的情形,實際情況就如上面所述說的一樣。當時志靜就從三藏法師那里諮受神咒(22),于是法師口宣梵音,經過了十四天句句傳授完整的梵音,一點也沒錯誤,后來志靜就取舊時所翻譯的梵本來校對,所有遺漏和錯誤的都把它改正過來,并在咒之前注上:[最后別翻]。而這新咒的句子卻稍微不同于杜行顗所翻譯的。這新咒被改正以后,証明沒有了錯誤然后才注上拼音,以便讓將來的學者清楚了解這段經過。
在永昌元年(689)八月,志靜于大敬愛寺親見了西明寺上座(23)澄法師,詢問了法師有關波利僧逗留的情形,實際情況也和前面所說的一樣。那位翻譯經文的順貞和尚,現仍住在西明寺里。
這部經救拔幽顯眾生最不可思議,志靜恐怕有些學者不知此事,所以才將事情的曲折經過記錄下來,以便傳達給不知道的人。
( 注意:點按數字可以去到註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