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七)

Appendix 7

風清日麗的尊勝寺

候天和、張裕等編


尊勝寺,位於大白塔西南,在五臺縣茹村至豆村之間虒陽嶺的一個山壑之中。西望臥牛山,東俯蔣坊川,挹虒陽之水,連龍灣之煙,向稱 [ 五峰咽喉 ],為五臺山南門道上的巨剎,已成為遊覽勝地。


該寺古木參天,樹木翳然,青翠欲滴,云繞其間,群峰起伏,是個環境幽靜,傳說神奇動人,風清清日麗的好地方,真是世界罕見,神州少有。人們在遊覽尊勝寺時,還可以欣賞田園風光。每富早晨,萬道彩霞劃破長空,萬水千山,頓時紅遍,氣勢磅礡,異常壯觀。


寺宇座北面南,依山而建,占地三萬二千三百平方公尺。《五臺縣志》載:該寺上下七層,十幾處院落,共有殿五十七間,樓九間,房一百二十五間,洞二十六眼。七層殿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十二圓覺殿、大雄寶殿、藏經殿、毗盧殿、三皇三聖殿、五文殊殿,殿宇重重疊疊,層層升高,直達塔院。塔院正中建萬藏磚塔一座。磚塔四周建殿,形成十二拐角,十二側面。塔院殿建三十三間,供三十三天之塑像。其餘殿宇、建築和院落,分佈於七層殿兩旁,東西對稱,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寺內上層與下層之間,院落與院落之間,或石階相連,或幽徑相通。階、徑曲曲折折,或露於明處,或潛於暗處,給人一種[階窮道盡疑無路,門啟洞開又一層]的感覺。整個寺宇殿堂的建築,既講究左右封稱,又顯得錯落有致。磚雕木刻,精巧玲瓏,富麗堂皇,寺宇帶有花園風味,可稱民國以來五臺山佛寺建築的代表,又為五臺山近代磚建之冠。


據寺內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石碑記載,[始創寺曰翠岩山院]。唐儀鳳元年(676),印度佛陀波利前來唐土朝臺。相傳,他走在虒陽嶺時,忽見一位神異之老翁對他說:[師從彼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帶來否?此土眾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犯戒律,《佛頂神經》除罪秘方,你帶經來,幫你見聖。]於是佛陀波利返印,復於唐儀鳳四年(679)攜帶《尊勝陀羅尼經》來到長安。譯經完畢,佛陀波利仍取道虒陽嶺赴臺。富時,對原存寺廟進行了擴建,稱為[善住閣院]。北宋天聖四年(1026)予以重建,曰:[真容禪院] 。明代萬歷年間 (1573-1620),稱為[尊勝寺]。該寺始建於唐,宋代重修,寺內現存殿宇,係民國前期所建。


木構殿宇

該寺有天王殿、十二圓覺殿、大雄寶殿、藏經殿、毗盧殿和五文殊殿;均係木結構殿宇,面寬均為五間,達十二至十五公尺。殿建宏大,置有廈間。券口均裝木雕(唯大王殿為石雕) ,再加彩門繪窗,更顯華麗異常。木雕以龍為主,雕龍多姿多態,且裝能角。藏經殿是一座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築。上層與下層,均置十六根明柱,形成環形走廊,與其它殿形式成為明顯的封比。藏經殿東西兩側,各建十二角樓一座,東側者稱萬緣閣,西側者稱三寶樓。十二角樓建於磚砌平臺上。磚臺亦為十二角,周長二十五點二公尺,臺角砌磚成菱形,係專門燒制。內為一室。下層,十二柱周圍外,細磨青磚砌於內,形成圓環形走廊。樓建頂部,十二道脊嶺像拋物射線一樣,伸向四方八面。樓頂中央脊嶺匯集處,原裝銅質寶瓶,閃閃發光。天王殿兩側之磚砌成高臺上,分建木耩鐘樓與鼓樓。樓頂四脊之上,又建四面三角形山花,使樓頂形成十字歇山頂。屋脊所裝燒制的磚質盤龍和龍頭,形態生動,線條流暢。鼓樓內存鼓一面,鼓長約一公尺,鼓面直徑約一點二公尺,現為五臺山寺廟中罕見之物。東側十二角樓內,有泥塑蓮花座佛,共計二十尊。


磚殿宇和牌樓

三皇三聖殿為磚建築。殿之上下兩層,均三洞,面寬為十五公尺,進深為三公尺。大洞之內,各有小洞相通。洞口上方之椽,均以磚雕裝飾,洞內三尊塑像反映了民國年間的塑制風格。同寺門相對,有磚牌樓一座。面寬十一公尺,厚達九十公分。寺門左前方,亦有碑牌樓一座,面寬十一公尺,厚達一點二公尺。兩座牌樓均為三門。三門磚,以行掛面,樓頭中間略高,兩旁次之。木構形式的椽楔、斗拱及裝飾圖案,均為磚雕。據樓上石雕牌匾所書,可知建於一九三0年前後。


磚影壁和萬藏塔

磚影壁由五幅組成,通長二十三公尺,厚達九十三公分。影壁中幅最高,兩旁次之,再兩旁再次之,層次分明而又雄偉。頂部磚雕,均為木構形式的椽袱斗拱,同寺前牌樓相彷彿。中間三壁正中,嵌圓形磚雕遊龍出水和飛龍騰雲,構圖美,刀法細,線條分明,堪稱磚雕藝術品。萬藏塔亦係磚建,座於寺建最高處。塔高九層,約三十三公尺,如連塔頂在內,可達三十九公尺。上實下空,端莊清秀,英俊挺拔。遠遠望去,華塔於山之間、松柏叢中,更顯俏麗。相傅,原建在山下的東河灣村,有天夜里,風雨交加,雷聲滾滾,人們熟睡中影影綽綽聽見有位老人喊著:[走,走,走,……]。翌日,天晴氣朗,人們才發現萬藏塔搬家了。相傳,文殊菩薩用趕山鞭,把這座塔由山下赶到了山上。塔的四周高崗環繞,古柏蒼松,相映成趣。該塔身為十二角,形成十二面。正面塔之中層,有小洞,掛以石雕券口。塔建俏麗,係民國前期遺物。


宋代的幢和槐

東院有石經幢雨座,一座為北宋天聖年間,(1023 - 1032)所制,一座為民國前期所制。北宋經幢座於石基座上,幢身四級,底部圍長一點八四公尺,上刻《尊聖陀羅尼經》,風雨侵蝕較重。民國經幢同北宋經幢的型制完全一樣,但雕刻精細。經幢基座為兩層,下層八角八面;上層為一圓盤。上下層之間形成圓槽,內雕石獅九尊。基座建於石平臺上。平臺亦為八角形石柱欄杆。柱頭雕置臥獅臥猴,形態極為生動。八角幢身亦為四層,上層與下層之間又浮雕椽瓦獸頭。這座民國經幢,刻上精細,是五臺山少見的精雕經幢之一。《五臺縣志》載:[宋槐兩株,長於寺門左前方,一株周長三公尺,一株周長四點六公尺。]至今樹皮雖然斑駁成裂,但仍枝葉繁茂。


《五臺山導遊》載:[花木繁茂,泉清水碧,曲徑通幽,遊人至此,如入佛境。]該寺建筑瑰麗,寺內五進院落,逐級向上,層疊有致。故洞壁上有這樣的句子:[清涼寶山修道,幽淨禪房念佛。] 和[ 神仙閣上赴會,公侯洞中往來。]


寺外西側,建一座大仙廟,廟建一進兩院,門開於磚雕照壁兩側。廟正殿三間,現供奉石雕佛像三尊。觀音手拿念珠和寶瓶,坐於蓮臺,通高一點三公尺。善財童子和龍女站於蓮臺上,通高七十五公分。雕像佈局得體,線條簡潔,姿態優美,面頰豐滿,是民國年間的藝術品。


[文革]前該寺有位五臺山著名的法師。這位老態龍鍾的和尚,十五歲出家。在他的禪房裡,供著一尊用漢白玉精雕的觀世音菩薩像,高約三十三公分、觀世音的造像,端莊肅穆,又典雅秀麗,表情豐富,顯得更加親切可愛。據這位老態龍鍾和尚說,這位菩薩還有一段傅說:

後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慧鍔法師從五臺山獲得觀音像,渡海回國,船到了普陀山與落迦之間的蓮花洋上。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慧鍔只好停船山嶴,等候風息。第二天風平浪靜,天空忽然出現五色祥雲,雲端簇擁著一座巍峨壯麗的彩色牌樓,仙女往來其下,令人目炫神迷。慧鍔大喜,連忙啟錨。不料船一出嶴,又是狂風大作。於是,他不慌不忙端立船頭,雙手合十,高宣佛號。立即風平浪靜。可是,船卻吋步不移。低頭一看,原來在船的周圍佈滿了鐵蓮花,進不得,退不能。慧鍔把三天的遭遇思想一番,恍然大悟:[莫非觀世音菩薩不肯東渡?] 於是他跪在觀世音像前祝禱:[ 如若日本眾生無緣見佛,請菩薩指明方向,由小僧另建寺院,供養我佛。]祝禱方畢,海底涌出一頭鐵牛,張開大口,吃掉鐵蓮花。這樣一來,佛意已明。慧鍔便在當地漁民協助下,建造一座寺院,這尊觀世音像,供奉本寺正殿里,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


觀音像是檀木雕成的。到宋朝元豐年間(1078-1085),普陀山普濟寺落成,便把這尊觀音像請進了這座全山最大的寺廟。尊勝寺這位法師禪房裡供養的這尊漢白玉觀音像,就是仿照那尊不肯去觀音形像精雕的。


站在該寺的山門外,仰望寺院,層層殿宇與蒼松翠柏相互掩映,使人戀戀不拾。高塔伸入雲端,旗杆插入雲層,石獅眺望,院落幽深,全寺設計新穎,在華麗萬緣閣的襯托下,儼然是一座神話裡金碧輝煌的宮殿,不由地使人想起明代人趙夢麟遊五臺山之後,寫下的感受:


佳水佳山地,終當結素盟。

尊勝寺坐落於虒陽嶺的一個溝壑之中,位於茹村北七點五公里的龍王堂,當地人叫它死羊嶺,顧名思義,地勢險惡,因為羊爬不上去。嶺的後面是龍灣河。相傅,在很早以前,有條巨龍曲曲彎彎盤踞在這裡,為人造福。後來皇帝怕它成了真龍,來了個斬草除根,使這條為人類造福的巨龍,死於非命。據說這條曲曲彎彎的巨龍在臨死前流的眼淚,燮成了河,這長河故名龍灣河。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這條巨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山下趕會唱戲。這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河的一旁有一泉,泉水似白砂,故名白砂泉。相傅,泉水能醫百病,患者喝了就好。這雖是傳說,但水的味道確是清甜可口,用它沏茶,勝似用杭州虎跑泉沏的龍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