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譯古文

序二

唐定覺寺沙門志靜述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者,婆羅門僧佛陀波利,儀鳳元年(676) 從西國來至此漢土,到五臺山次,遂五體投地,向山頂禮曰:[口來滅後,眾聖潛靈,唯有大士文殊師利,於此山中,汲引蒼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恨生逢八難,不睹聖容。遠涉流沙,故來敬謁,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見尊儀!]

言已,悲泣雨淚,向山頂禮。禮已舉首,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遂作婆羅門語謂僧曰:[法師情存慕道,追訪聖從,不憚劬勞,遠尋遺跡。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輩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一切惡業,未知法師頗將此經來不?]


僧報言曰:[ 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


老人言:[既不將經來,空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何得識?師可卻向西國取此經,將來流傅漢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恩也!師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 師文殊師利菩薩所在!]


僧聞此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心敬禮,舉頭之頃,忽不見老人。其僧驚愕,倍更虔心,繫念傾誠,迴遠西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至永淳二年(683) ,迴至西京,具以上事聞奏大帝。大帝遂將其本人內,請日照三藏法師及敕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敕施僧絹三十匹,其經本禁在內不出。

其僧悲泣奏曰:[貧道捐軀委命,遠取經來,情望普濟群生,救拔苦難。不以財寶為念,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經本流行,庶望含靈同益。]


帝遂留翻得之經,還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將向西明寺,訪得善解梵語漢僧順貞,奏共翻譯,帝隨其請。僧遂對諸大德共順貞翻譯訖,僧將梵本遂向五臺山,入山於今不出。今前後所翻兩本,并流行於代,其中小小語有不同者,幸勿怪焉。


至垂拱三年(687),定覺寺主僧志靜,因停在神都魏國東寺,親見日照三藏法師,問其逗留,一如上說。志靜遂就三藏法師咨受補咒,法師於是口宣梵音,經二七日句句委授,具足梵音,一無差失,仍更取舊翻梵本勘校,所有脫錯,悉皆改定,其咒初注云:[最後別翻]者是也。其咒句稍異於杜令所翻者。其新咒改定不錯,并注其音訖,後有學者幸詳此焉。


至永昌元年(689)八月,於大敬愛寺,兄西明寺上座澄法師,問其逗留,亦如前說。其翻經僧順貞,見在住西明寺。


此經救拔幽顯最不可思議,恐有學者不知故,具錄委曲,以傳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