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 注意:點按數字可以回到前一頁繼續閱讀。)
(1)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
通稱。
(2)婆羅門:婆羅賀摩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淨行、
淨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种族。
(3)僧:僧伽的簡稱,于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
上,方得稱僧。
(4)五台山:又名清涼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
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5)頂禮:頭頂著地禮拜于尊者之前,是一种最敬禮節。
(6)滅度: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變
易兩种生死。
(7)文殊師利:菩薩名,以大智著稱,与普賢常侍于釋迦如來的左右。
(8)大士:菩薩的通稱。士是事的意思,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
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做觀音大士。
(9)菩薩:梵語菩提薩捶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
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10)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
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后。此中地
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
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
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
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
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架后,都見不到佛和听不到
佛法。
(11)戒律: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12)惡業:惡劣的行為或作業。
(13)文殊:文殊師利的簡稱。
(14)供奉: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
同情、冷惜、愛護的意思。
(15)幽冥:地府之獄,幽暗無光。
(16)根据彥悰所述<佛頂最胜陀羅尼經序>,佛陀波利重返西安應該是
儀鳳四年(679)。
(17)日照:(613-687)唐代僧。梵名Divakara,音譯地婆訶羅。中印度
人。廣通三藏,兼善五明。高宗儀鳳初年(676)至唐,介紹印度中
觀派之新學說,就鳩摩羅什以來之三論而言,稱新三論。至武后垂
拱年間(685--688),共譯出〈華嚴經入法界品〉、《佛頂最胜陀羅
尼經》、《大乘顯識經》等十八部,三十四卷。垂拱三年(687)十二
月于東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
(18)三藏法師:三藏即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
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
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精通三藏之比丘稱為三
藏法師。
(19)典客令:指禪林中典掌迎待賓客之職稱。乃西序六頭首之一。又作
知客、典賓。
(20)杜行顗:唐代譯經居士。京兆人。儀風年中(676~679)任朝散郎,
行鴻臚寺典客署令,通曉各國語言,兼善文藻,尤精天竺語書。時
有賓國僧佛陀波利攜梵經來奉獻,帝詔令行翻譯,于儀鳳四年
(679)正月譯出<佛頂尊胜陀羅尼經>一卷。其餘事跡及生卒年均
不詳。
(21)含靈:一切含有靈性的動物。
(22)神咒:神秘的咒語,即陀羅尼。
(23)上座: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
其上,故名為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