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最傷神 用心準備教學內容
蓉慧老師是傳播學門的教師,由於傳播科技的快速變化,使得她每學期開學前,都是最傷神的時候。
她必須不斷地構思,在新的傳播媒介下,應該給予學生們什麼樣的學習目標,要求他們共同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這些任務不能太簡單,否則學生會沒有學習動力;也不能太難,容易讓學生退卻,不願意嘗試完成。
蓉慧老師說設立教學目標,就像立下射箭的目標一樣。如果不設好目標,讓學生隨便射,這樣誰都會,沒有辦法幫學生培養出真本事。但是,如果目標太遠、太高,這也是為難學生,也是為難了教師,對於同學學習並沒有幫助。
隨機分組 共同舉辦講座
因應學生學習的特性,蓉慧老師在課程上,很早就運用到實作的方式。她讓學生從實際執行中,體驗學習到的溝通理論與技巧。
舉例來說,她有一門課程是教授「團體溝通」。她讓學生隨機分組,分組舉辦研討會或演講。這個任務可以讓同學們學習共同合作辦理講座活動,同時也幫助同學們思考如何安排座談流程,讓講者與觀眾間有不同的互動等等。
在這項任務的不同環節中,都有團體溝通,同時也要同學體會不同安排,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讓同學們自身體驗觀察。
此外,在講座活動上,要想在有限的經費(蓉慧老師透過申請計劃,籌措經費)下舉辦一場吸引許多觀眾前來的活動,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又要同學們與隨機分組的組員們合作,這更引發少部分同學的抱怨,因為有些雷隊友太忙或者不易與人合作,造成分組合作的困擾。
雷隊友也可是好隊友 只要放對位置
面對抱怨,蓉慧老師語重心長的提到:「沒有不適合的人,只有你沒把他放在對的位置」。她提醒同學,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無法隨意割捨一位團體成員。這有點像是家人一樣,縱使有問題,但我們也不能隨意割捨。團隊中也是如此,這也是「領導」(leadership)的意義。
因此,對於分組中難以相處的同學,是否可以好好討論,看看可以請他提供什麼樣的貢獻(放在對的位置),讓小組其他成員可以接受。蓉慧老師提到,面對小組中的特殊成員,其實不僅是處理他,而往往也是處理我們自己。對於這位雷隊友,做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接受他,這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心態的調整。
事實上,就我所知,畢業的系友們回到學校時,就特別提到蓉慧老師這種隨機分組的安排。他們提到自己做學生時,非常反對隨機分組。到了職場後才體會到,這是非常好的學習。尤其是大學生容易養成小圈圈的團體生活,而這種隨機分組,幫助他們擴大生活圈,擴大看事情的角度,這其實就是銜接職場的訓練。
身體酸辣湯:學生團隊自製Podcast
這幾年,由於Podcast十分流行,因此蓉慧老師讓同學分組製作《身體酸辣湯》Podcast節目。這個節目主要是討論罹患特定身心疾病的人,請他們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因此稱為身體「酸辣湯」。
蓉慧老師對於這個節目,要求同學不能只是作「聊天節目」。許多同學都以為Podcast不就是兩人在聊天嗎?蓉慧老師以BBC的Podcast新聞節目為例,鼓勵學生製作出,即有新聞播報敘事,又有真實人物的語音紀錄。這樣的節目類型,可以讓同學試著去撰稿,鋪陳故事主軸,同時還要去訪問事件真實人物。透過錄製他們的話語,讓聽眾更能身歷情境,更容易產生共鳴。
蓉慧老師舉一個男同學敘述憂鬱症同學的生活。開場時以「我有一陣沒有看到我的麻吉了」,從朋友情誼切入對於憂鬱症同學的關懷。接下來,這位憂鬱症同學提到,「當學長買了一包煙,只拿走一根,其他都給我」。「或者是在夕陽下,我與好朋友懶洋洋地躺在草地上,就是我覺得最幸福的時刻」。
蓉慧老師提到,同學們其實可以做出非常有畫面的故事出來。只要稍微修一下、調整一下,就可以讓整個故事輪廓有主軸、有溫度,能夠發揮更大的感染力。
聆聽學生新生事物 以溝通力化解學生的疑惑
用心聆聽學生心聲,照顧學生感受,是蓉慧老師教學中的另一項關鍵。她提到,如今的學生越來越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其實是件好事。有位學生曾經向她抱怨,「自己的企劃書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都被打槍」。
蓉慧老師當下便意識到,批評若處理不當,可能會澆熄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她一方面肯定學生的用心,並指出其實只需稍作調整,作品就能更臻成熟;另一方面也耐心地說明自己的評量標準,讓學生理解背後的思考與期待。她感謝學生願意坦率表達心聲,也樂於透過對話,建立彼此的信任與理解。這樣的師生互動,不只是課堂上的交流,更是溝通教育的具體實踐——蓉慧老師以身作則,真正展現了「溝通,能拉近彼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