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利目前是世新大學口傳所研究生,她剛從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交換一學期回來。對於兩岸的學習氛圍,她算是有第一手的觀察。她提到兩個她在人大印象比較深刻的事。
認真學習的環境與全天候的學生身份
認真學習的環境
第一是認真學習的環境。就如同我們偶爾會在短影音上看到,中國大陸的重點大學裡,學生們超級認真地在學習,十分驚人。她在人大就有真實地感受到,每個教室都有人在自習,幾乎沒有空的地方。她為了要能作些口語上的準備,最後只能到樓梯間進行。網路上轉傳的哪些勤奮的讀書畫面是真實的。
另一件則是更深刻地學生身份。這點可能與住宿生、留學生相類似。她提到在人大時,吃住都在學校或學校附近,隨時參與的都是校園生活,即使是講座、活動,甚至娛樂,都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算是個全天候的學生,這種沈浸式的學習氛圍特別強。
但是在台灣,學校與外面的生活,似乎沒有距離。上課時是學生,走出校園,就成為了一般人。有的同學趕回家或者在外打工,學生身份似乎只是暫時的,對於學習環境就沒有那麼強的感受。
擔任助教 看到學習狀況每況愈下
擔任助教 看到學習狀況的變化
佳利另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就是從大學部就讀英文系時,就已經擔任老師的助教。所以,她可以感受到這幾年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關係在改變。她提到,在以前學生上課,也是會滑手機。但是,一旦注意到老師在看他時,總是會不好意思地收起來。這幾年,則越來越多人就繼續看自己的手機,老師也自顧自地講課,較少去提醒同學了。
大概也因為同學的疏離表現,老師在上課對於同學的要求,似乎也開始減少。因為老師的提問或者是課堂要求的討論,許多同學參與程度比較低,老師就開始簡化教學內容,減少對於學生的要求了。
佳利認為同學們對於學習沒有那麼熱衷,可能是因為網路上現在幾乎什麼資訊都有。現在沒有聽,隨時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答案。因此,似乎強迫要求自己專心聽講,就沒有那麼迫切。
喜歡理論 探索問題
在課堂中,佳利對於一般同學避之唯恐不及的艱澀理論,反而是特別喜歡。無論是她在英文系時,老師介紹的文學理論或者現在的傳播、修辭理論,她都讀得很有興趣。問她為什麼?她說就是剛好吧!她喜歡探索問題,試著理解現象背後的真實本質。不過,她也提到,有可能以前在學理論時碰到好老師,帶領著她感受到理論之美與實際的用處。就這樣的過往經驗,使得她喜歡閱讀理論性的東西,不以為苦。
TikTok 不只是娛樂,也可以學習?
除了學校課業外,佳利提到她還會利用TikTok學習。這與一般對於短影音的印象不太一樣,一般都認為短影音是休閒時看的,而且常會有一堆搞笑、無厘頭的短片,雖然有趣,但是耗費時間。佳利早在2019年就開始使用TikTok,而且有意識地透過演算法機制,馴服她的平台。目前平台推播的訊息,大多是她所需要的有用內容。諸如商業名人觀點、管理心法、人生哲理、學習秘訣等等,都可以在短時間中,獲得有用的資訊。因此,TikTok成為她課外學習的管道之一。不過,她也承認,還是有的時候,會被插入一些比較沒有營養的內容,有時一鑽進去,就花了不少無謂的時間。
參與競賽 準備證照
佳利對於未來,也還是有些不安,她覺得自己對於實際職場情形,了解十分有限。她現在就是與同學們參與提案競賽,同時也在準備行銷方面的證照考試,希望增加自己的資歷。另外,對於早點接觸職場的實習工作,她是打算在修完研究所的課後,一邊實習,一邊寫論文,希望這樣畢業後,就可以銜接到正式工作。
即使佳利已經算是表現很積極的研究生。但是,她在訪問結束後的聊天,她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多做一些。她提到運動品牌Nike的名言:Just Do It. 她覺得這句話實在太棒了,「就是去做」,是她目前對自己更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