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當老師而讀教育系:誤打誤撞的開始
維易大學時期是唸教育學系,該系的宗旨是在培養優質的小學教師。可是維易並不想當小學老師,當初會選擇這個科系,主要是因為學校近、分數到,所以就進到了教育學系。
不喜歡上課,但從中找到標準
維易在學校課程中,對於許多科目不感興趣。他說:「讓我自由的老師,期末的教師評鑑,我都會給高分。最討厭的,就是管得多又教不好的老師,我就會給很低分。」不過即使如此,維易在學校課程中,仍然有許多收穫。
系學會會長:活動中學習合作與規劃
譬如,維易爭取當選系學會會長。在一群同系好朋友的支持下,大家一同舉辦火鍋會、聖誕趴等活動,學習如何吸引同學參加、活動的企劃、執行與細部沙盤推演等,同時也學習合作,與不同人溝通相處。
泰國志工團:在壓力中磨練自己
另一個例子,則是維易擔任赴泰國教小朋友中文的志工團。由於遠赴他鄉,而且資源比較貧乏,再加上庶務眾多,這對於維易而言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常被帶隊老師責罵。不過,幸好有同隊同學的鼎力支持,對維易大力鼓勵與肯定,讓他克服了上下溝通的問題,最終順利完成任務,留下了一段有點苦澀但充滿成長與回憶的經歷。
經營學餐滷味攤:親身體驗創業實務
維易常與同學在學餐中閒聊、打屁,與幾個攤位老闆也變得熟識。當得知其中滷味攤要轉讓,他與同學們便興起要共同承接經營的念頭。於是,大家集資成立公司、整修店面、擬定餐點風格與行銷策略。
幾位同學開始輪班經營,從採買、清洗到烹煮、販賣,以及後續的打掃清理,幾位在學學生就這樣花了許多心思投入。
體會餐飲辛苦,也見證創業現實
過往在家裡不愛做家事的維易,在店裡卻得下滷味、洗碗,最後忙到手都會發抖。扎扎實實地體驗了餐飲的辛苦。但眾人的努力,畢竟是業餘,也無法完全投入。最後,生意開始每況愈下,在眾人意見不一致下,撐了一學期後,最終再度轉讓出去。
意外的收穫:成為學餐攤位介紹人
這次辛苦的經驗,卻也讓維易有機會成為承包學餐攤位老闆的業務。只要幫忙介紹客戶承租攤位,維易就可以獲得一些佣金。雖然只是偶爾有店面空出,維易就幫忙上網找人並帶看。但他自身對學餐經營的實際經驗,成為推銷時最好的底氣。這種偶爾成功推銷的佣金,也讓他獲得額外收入,算是一個非常實質的收穫。
走進地方創生與沉浸式劇本殺
維易也參加校外基金會的營隊培訓,希望多學些東西,也擴展人脈與視野。在基金會安排的地方參訪中,他思考如何讓人們體會地方文史風情,同時促進地方經濟。
此外,他有機會到中國大陸西安遊玩參訪,看到許多遊客穿上古裝,彷彿時空穿越,回到古時的長安街道。這些經歷,再加上維易朋友熱愛玩「劇本殺」,讓他靈機一動,結合地方文史導覽、古裝遊街與劇本殺,開始創辦「深川工作坊」。
頂上交拼 × 龍山寺:地方歷史結合體驗遊戲
他們選擇萬華歷史上的「頂上交拼」衝突事件,設計為古裝遊街的沉浸式劇本殺。參與者為了解開謎團,必須前往龍山寺、祖師廟、剝皮寮等地參訪,了解當時的歷史發展,讓劇情得以開展。過程中還安排當地小吃,作為提升地方經濟的模式之一。
創意十足,難敵營運現實
活動在網路上開放報名,確實吸引許多人參加,舉辦了十數場,甚至有英文場讓外國人也能參與。維易也以此計畫參與創業競賽,獲得學校與其他單位的支援與獎勵。然而,由於人力成本與場地經費高昂,即使立意良善,商業模式仍難以自給自足,最終畫下句點。
因為一場簡報,踏入創投世界
在參與創業競賽時,維易認識了現在創投基金的老闆。對方直言這個計畫的商業模式有問題,但很欣賞維易的積極態度,於是邀請他到公司實習,開始學習如何協助新創公司營運,也負責推廣公司開設的管理課程。
從不愛上課到自我摸索學習動力
總的來說,維易沒有從校內課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反而在課外經歷中,無論是系學會、志工團、滷味店、地方創生到創投基金實習,他都努力讓自己成長。
對維易而言,學習不只是靠書本與老師講述,而是自己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從談話裡觀察行為,甚至透過網路資源來了解這個世界。
想賺錢,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
問起維易學習的動力,他坦率地說:「就是想賺錢。」因為想過更好的生活,過自由的生活,維易讓自己多方嘗試,尋找能賺錢的工作與管道。他現在在公司主要負責業務工作,對他來說,業務就是最能看到成果與收益的方式。
至於賺了錢、得到了自由之後,他想做什麼?維易現在還沒有答案。但因為「想賺錢」這個單純的動機,讓他在不同領域中累積了豐富的經歷,也讓他在各種挑戰中不斷成長,逐步打造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