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Podcast節目《大學生不想學?》的首集說書單元,特別選擇了與節目標題呼應的《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為開場書籍。未來我們將繼續介紹與高等教育教學與學習相關的書籍,希望從中發掘出更多可能的解決方向。
筆者並非教育學者,但每天面對大學教學現場,深知學生學習困境之複雜與多元。多數教育專書偏重兒童與青少年問題,本書雖也是青少年導向,但其中的心理學觀點對大學生同樣適用,也啟發我們以不同角度反思教學策略。
政府通常透過補助方式鼓勵教學創新,這本是好事,但也可能帶來制度性副作用。例如某些計劃為了取得補助,需填寫繁複的表單與證明教學效果,反而使得課程為了配合評量而變形,失去原本為學生設計的初衷。
書中第一章提出一個關鍵問題:「人類的大腦喜歡思考嗎?」作者Daniel T. Willingham指出,人天生其實不喜歡思考,這是行為經濟學也支持的觀點。Kahneman 提出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理論說明,大腦為了節省能量,習慣用直覺(系統一)處理大多數事務,只有在必要時才啟用理性(系統二)。
既然大腦不喜歡思考,那麼如何促使學生願意學習?答案是「好奇心」。本書每章都以提問為開場,正是為了激發讀者的探索動機。好奇會驅動思考,而提問能打開對知識的渴望。
舉例來說,「為什麼要成為自己?」這樣的問題比單純說「要成為自己」更能引導深入思考。
然而,好奇心只是開端,學習者還需要在適當的難度中看到希望。若教學設計過於複雜,例如討論火星移民卻涉及過多科技細節,容易讓學生望之卻步。反之,若能以溫室效應這類具體問題切入,反而更能引起理解興趣。
教師可利用教學日誌,記錄哪些題目最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與理解,逐步建立「適中挑戰區間」的教材庫。
書中第九章討論科技與學習的關係。雖然手機並未實質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但它改變了學習的「意願」。學生對乏味學習內容的忍耐力與持續力下降,這是新世代學生常見的現象。
針對手機問題,作者建議對青少年加強限制。但筆者個人經驗顯示,在高中教學現場,即使設置「養機場」集中手機,也常出現學生用舊手機躲避規定的現象。甚至親子間也會出現「你沒收一支,我再借一支」的對抗模式。
筆者認為,比起嚴格限制,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在強制環境下,短暫的解放反而可能導致報復性沉迷,形成更強烈的依賴與逃避。
若對手機與青少年心理議題有興趣,建議參考Jonathan Haidt的《失控的焦慮世代》,可從更宏觀的社會心理角度理解這一代學生的學習壓力與心理挑戰。
雖然本書主軸針對青少年,但其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提供的十個問題與對應策略,對於大學教師與學生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將來若能根據這些心理原則結合教學實踐,或許能更貼近學生的思維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