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聽到芋泥(化名)的名字,是透過學校系統的通知信。她因為缺課過多,系統提醒導師主動關心學生狀況。當我寫信詢問她的學習情況時,她坦承因為校外活動密集,所以近期缺課較多。不過她也表示活動已暫告一段落,未來會恢復正常出席。
真正與她見面,是在導生晤談時間。很高興她主動登記晤談,讓我有機會了解她在校外的參與與想法。她提到自己已經參加轉學考,並透過特殊選才,錄取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這是一個大一不分系的學程,提供學生探索多元領域的機會。
競賽歷程:累積實戰經驗,成為升學資歷
特殊選才名額極少,錄取者往往在某些領域具備特殊成就。我便好奇芋泥是憑藉哪些成果脫穎而出。她分享,在高中時期,常與同學參加微電影、設計等比賽,屢獲全國或全市獎項,這些經歷成為申請時的重要資歷。
這些活動背後,源自一位老師的鼓勵與帶領──讓學生以小組方式參與競賽,發展專業與創意,也培養團隊合作與實踐力。
專案合作: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的現場
芋泥在社區型綜合高中就讀,高二時進入廣告設計領域,屬於職校系統,著重實務技能。她特別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組隊,一起討論、一起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還能與老師討論具體問題,從而獲得更深的理解與成長。她說,這比大班授課有趣太多了。
高等教育的挑戰:大班學習的適應困境
到了大學,她發現班級人數幾乎是高中的兩倍。老師雖然教學認真,但內容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有時太簡單,學生分心看手機;有時太難,學生索性放棄。她笑說:「老師教他會的,學生學不到自己要的。」這種供需失衡,再加上人數太多,學生不易與老師建立信任感,也就難以主動發言或參與。
更棘手的是,許多學生對學習缺乏明確目標。即便老師設計了互動教學,若學生毫無回應或無意參與,也難以推進教學深度。一堂課無法只為一兩位學生設計,這對師生雙方都是挑戰。
多元學習場域:課程、營隊與人生視野的拓展
除了課堂與競賽經歷,芋泥也參加了高中老師推薦的「優游台中學」課程。這是由市政府推動的學習計畫,鼓勵學生參與歌劇院、科博館、美術館等藝文活動,擴大學習場域與資源。
她也參加各種營隊,認識不同背景與興趣的朋友,進一步擴展她對世界的理解,累積了更多學習的能量與方向。
學習動機的根源:探索潛能、自我挑戰、同儕鼓舞
當我問她為何如此積極學習時,育寧坦言:「我只是想看看自己可能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她想知道自己的潛能在哪裡,想挑戰自己可以走多遠。
來自社區高中、家庭資源有限,讓她更明白必須靠自己主動學習,才能拓展視野與機會。此外,她也受到同儕的激勵——當年同組的同學,如今就讀交大百川學院,也讓她覺得:「我也可以。」
深層反思:如何在大班課程中維持學習效果?
訪談尾聲,我問她這次談話中哪個問題最有啟發?她說,是關於「大班課程如何學習」的問題。她開始意識到,未來即使到不同學校就讀,也可能會面臨大班演講課程。因此,她會思考自己是否能找到方法,在大班環境中也能維持學習效果。
專案學習:為有行動力的學生而設
從芋泥的經驗中,我再次體會到專案學習(PBL)的價值與挑戰。教育部近年大力推動 PBL 或 Problem-Based Learning,但在大班教學現場,仍有許多難以落實之處:組別合作困難、學生學習意願不一、教師精力有限等。
但我們是否可以換個方向思考?是否能開放設計一些「選擇性 PBL 任務」,讓具備行動力與學習動機的學生,自行參與校內外競賽、提出專案構想、完成任務?在這過程中,他們將以實戰方式精進實力,也能避免在傳統課堂中陷入時間錯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