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像策展人:提供展場,讓學生盡情發揮
宏祺老師在美國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博士班期間便開始教書,在美國教學六年後回到台灣,至今已經累積了25年的教學經驗。近年來,他在進修部任教,觀察到一個日益嚴峻的現象——許多學生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常因加班或臨時狀況無法出席,教學現場變得更加挑戰。
在這樣不容易的環境中,宏祺老師提出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觀點:教師應該像策展人(curator)。他認為,老師的角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提供一個可以展演的空間與平台,讓學生自由發揮,展現自身的興趣與才能。
他指出,傳統的大班制講授模式,已經難以引發學生的專注與投入。相較之下,若教師如同策展人,打造一場有如「百樂餐(potluck)」般的學習活動,每位學生都必須貢獻一道「拿手菜」,整體學習場域就能變得豐富多元。
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為了能展現自己,會開始主動搜集資料、準備簡報,並在課堂上呈現個人的關懷與觀點。尤其對於宏祺老師的進修部學生來說,許多已在設計、行銷、廣告等領域工作,製作簡報與影片原本就是他們的強項,往往能迅速展現出高水準的成果。
策展式教學在形式上類似專案製作(project-based learning),但更加個人化,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入學習情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宏祺老師進一步分享兩個關鍵的教學哲學:
第一,教師不應該是課堂上最「強」的那一位。
當老師總是以權威自居,學生無論怎麼說,最終都不會「贏過」老師的判斷,久而久之便失去發言的動力。相反地,若老師願意扮演一位「平庸者」,虛心聆聽每位學生的聲音,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架構與思考邏輯,不再只是等待老師給出「標準答案」。
第二,他鼓勵學生進行同儕間的作品評比。
這不只是「你好、我也好」的表面和諧,而是引導學生比較彼此作品的優劣,學會為自己的作品辯護,也能有系統地欣賞或批評他人的表現。這是一種真正的思辨訓練。為了說明立場,學生必須思考、整理論述,甚至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始接觸到大理論、大架構,與主流學術展開對話,這正是引導學生邁向抽象思維的重要一步。
在這樣的策展式課堂中,老師的角色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促進者(facilitator),不只是激發學生表現,更是引導學生思辨、構築理解的關鍵。
不過,宏祺老師也提醒:要真正落實這樣的教學模式,班級人數不能太大。唯有師生間能充分互動、彼此對話,才能讓策展式學習發揮最大效益。
值得敬佩的是,宏祺老師對每位學生的作品,幾乎都會逐一回覆。他坦言,有時候自己寫給學生的回饋,甚至比學生交來的報告還長。但他認為,與其進行大班式的演講授課,不如透過這種個別化的溝通,與學生真正建立連結。他也分享,每次讀學生的報告時,自己總能從中學到新東西,了解年輕世代的喜好與態度,對他而言,這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