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妍是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的大學部與研究所畢業生。剛畢業那年,她透過人力銀行網站投遞履歷,媒合到一家雷射雕刻公司,負責廣告與行銷工作。
詢問到,為何企業的行銷職缺,會願意找一位念傳播的碩士?她說,系名中有社群媒體,就很吃香。
貞妍提到,在學校其實有接觸過一些數據分析的基礎,算是開啟了學習的大門。不過,實際工作中常常需要操作像 Google Analytics 這樣的數據平台,這些都是可以靠自己上網看教學影片學來的,甚至還去考了官方認證。
她說,當老闆丟下一個要求,為了能夠交出成果、讓報告看起來專業,自然會讓自己快速弄懂那些數字背後的邏輯。剛開始的確很辛苦,常常要花很多時間理解指標意義,還得反覆試算、找出最合適的公式。
但她也補了一句:「現在有生成式 AI,真的方便很多。」
過去要記一堆公式,現在只要請 AI 幫忙找就好,不只省力,也更精準。不過,她也強調,「AI能幫你找到方法,但你要怎麼向主管或客戶解釋,還是得靠你自己。」
報告簡報、說服談判,這些溝通技能,還是需要靠在大學時期累積。所幸她在口傳系學到的能力,現在在職場上派得上用場。
她還偷偷分享了AI的另一個妙用。有時面對老闆或客戶不太合理的要求,情緒已經快要「破防」,她就會把內心的原始回應丟進AI,比如想罵人、想翻白眼、想冷嘲熱諷——AI就會自動幫你「轉譯」成一封溫柔婉約、圓融有禮的回信。
貞妍笑說:「AI真的很像職場情緒的防火牆,是我最好的工作夥伴。」
談到求學過程,她是認真到讓人佩服的那種學生。她雙主修口傳系和英文系,還參加了五年一貫計畫,大四就開始修碩士課程,一年內就完成學分和論文,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這樣最划算啊!」她說得很直白,「反正都繳學費了,當然要修好修滿。雙主修又不用加錢,五年一貫也省下一年學費和時間。」
她也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細節。她觀察到老師們在課堂上經常找不到學生的眼神,因為大家都在滑手機。她不忍心老師那麼孤單,所以會刻意點頭、微笑,給老師一些正向的回應——即使有時候自己也聽不太懂內容。
我覺得,這樣的善意,不只是回饋老師,也讓她自己變成課堂上吸收最扎實的那一位。幾乎是「一對一」的專屬學習,誰不羨慕呢?
最後,我請她給學弟妹一些建議。她說,很多人覺得學習沒有方向,是因為不知道未來工作到底在幹嘛,職場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她建議,不妨花點時間上人力銀行網站,搜尋你有興趣的職缺,看看這些工作都開出哪些條件?需要哪些技能?這樣回頭看自己現在學的東西,會更有感。
「這樣就會知道哪些能力還不夠,哪些需要加強,也知道自己已經具備什麼條件,會比較有動力往前走。」
我們的《大學生不想學?》 Podcast節目,其實也是想幫助大家補上這塊拼圖。人力銀行給你廣泛的資訊,而我們的節目,則希望提供更深度的分享。兩者搭配使用,讓大家不只知道「要學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學」。
畢竟,這段大學時光,是人生中最有彈性、也最能嘗試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把握,學得盡興,用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