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他人真正的需求
培養不怕失敗的精神
關心他人真正的需求
培養不怕失敗的精神
關心他人真正的需求,培養不怕失敗的精神
——專訪台北大學社工系學生 千嫚
黃千嫚是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對社工工作懷抱濃厚熱情,投入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她最喜歡的課程是大三的實習課,因為這門課能讓她親身接觸個案,實際運用課堂所學,投入助人工作的現場。
挫折與同理心:成為助人旅程的起點
當被問及為何熱愛社工這份工作時,千嫚分享她的轉變歷程。她坦言,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並未接觸過身心障礙者或處於困境中的人,是進入社工系後才意識到社會上有這麼多人需要幫助。
在與個案互動的過程中,千嫚也時常反思自身的生命經驗,尤其是與家人溝通上的種種挫折。她發現,許多衝突都源於「理所當然」的想法,而忽略了對方的情緒與需求。也因此,她在助人的過程中,格外能體會案主的處境與感受,並學會以更細膩的方式傾聽與回應。
助人,對她來說,也是一種自助。透過這些經驗,她逐漸修補了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關係,也更理解曾經的自己。
成熟包容的態度:年輕卻充滿韌性
千嫚展現出極為積極正向的態度,甚至超乎我對大學生的既定印象。也許是因為社工工作讓她頻繁接觸社會邊緣個案,使她在年紀尚輕時,就具備了難得的成熟與包容。
例如,當我提到部分同學可能因未來薪資或工作環境考量,而對社工產生遲疑時,千嫚並不批評。她反而欣賞那些來自不同領域背景、想以傳播等方式推動社工的同學,認為這些跨域觀點能啟發她,讓她看見社工更多元的可能。
理解青少年:從「沉溺手機」到「需要成就」
我也向千嫚請教近期我在高中教學時遇到的困擾——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與沉迷。她根據接觸輟學青少年的經驗,提出另一種看法:或許這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可與成就感,因此轉向虛擬世界尋求肯定。
她提醒我,我們不妨試著從「需求」的角度思考:手機只是表面現象,背後真正的問題是缺乏被尊重與發揮的空間。我們可以設計更多讓學生展現自我、感受成功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壓制他們的行為。
這番話讓我深感啟發——她讓我看見教育中的一個盲點,也提供了實際的出路。
不怕失敗:最珍貴的大學收穫
訪談的最後,我問她在大學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她的回答簡潔而有力:「不再害怕失敗。」
她說,以前一想到比賽或成果發表,就感到壓力和恐懼,擔心自己做不好。但現在,她學會將失敗視為過程中的學習點,是幫助自己成長的訊號。
這樣的觀點,像極了愛迪生的名言——那些燈絲的失敗,只是讓他知道哪些材料「不適合」,而這正是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聽千嫚這樣分享,比起單純讀到這句話,更讓我深受感動。這不再只是名人語錄,而是一段真實生命的回聲。
我真心希望,自己也能像千嫚一樣,懷抱這樣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精神,繼續走在助人與自我成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