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 E 人,台下 I 靈魂:文藝寫手的大學修煉之路
內向與表達,並不矛盾,而是同一個靈魂的不同場景
鍾宥嫀今年自華江高中畢業,進入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就讀。她在課堂上,很難不被她的表現所吸引。條理分明的語言、沉靜卻堅定的聲音,加上時不時出現的精彩譬喻,讓她的發言總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若將場景拉回到課下,你會發現她總是安靜地坐在角落,戴著口罩,觀察周圍。這樣的反差,使得「台上 E 人,台下 I 人」的描述,成了一種貼切而生動的自我註解。
譬喻是一種對觀眾的閱讀,也是一種自我修辭的調整
對於上台表達,宥嫀特別提到了她對譬喻的重視。她會在每一次發言時,仔細觀察台下同學的反應,試圖判斷所使用的譬喻是否恰當、是否能讓人一聽就懂。這種「邊說邊調整」的能力,說明了她並非僅僅是「講給自己聽」,而是願意在互動中調整話語策略的人。譬喻原本就是將陌生概念轉化為熟悉意象的修辭手法,例如用「電流」來說明「電」的流動性,用「水流」讓抽象的物理現象具象可感。對宥嫀來說,譬喻不僅是說理的工具,也是表達自我的一種細緻練習。
社群媒體上聚集的寫手,正在用文字彼此呼應與撞擊
除了在課堂上表現出色,宥嫀也提到她在私下仍維持著「寫詩」與「閱讀小說」的習慣。她說自己並不是特別屬於哪一類創作者,但很享受那種寫出一句句話語後,靜靜凝視文字的過程。她和一群自稱為「寫手」的朋友們,在 Instagram 上分享自己的詩與文字創作,並透過簡單的圖文設計與 hashtag 讓彼此被看見。演算法,在這裡不再只是冰冷的流量計算機制,而是一個默默串聯起創作者社群的隱形橋樑。他們彼此按讚、留言,甚至討論比喻使用與語感選擇。這些文字交會的時刻,是當代年輕創作者真實而緊密的精神連結。
看見黑暗,才能看見光明──這是閱讀的勇氣,也是人文的覺察
在討論小說閱讀時,宥嫀提到她並不特別偏好網路小說,反而鍾情於紙本與寫實題材。她特別關注那些書寫家庭暴力、性別不平等的作品,並不避諱去面對社會的黑暗面。我問她是否會因此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沈重?她輕輕地回答:「有黑暗,就會有光明。這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那一刻我知道,她的閱讀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有意識地凝視。她選擇用小說來承接那些沉重議題,是因為影像的衝擊對她來說太過強烈,而文字還可以保有某種距離與主體性,讓她能夠選擇閱讀的節奏,也保護自己在共感與情緒之間不被淹沒。
從心理學到戲劇再到口語傳播:自我探索的繞行路徑
她會選擇就讀口語傳播學系,其實與她曾經考慮心理學與戲劇表演有關。她說自己對人心的變化很敏感,也對表演的感染力很著迷,但後來發現真正令她著迷的,其實是「表達」與「理解」本身。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了解對方,但話語與話語之間還是會擦身而過。溝通能力,也許才是她這段探索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意識。從心理的理解、戲劇的感動,到最後選擇用言語作為工具,她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最想得到的,不是成績,而是一段能深度對話的關係
談到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她並沒有說想要累積多少作品、達成什麼樣的成就,而是說:「我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能對話的夥伴。」那個夥伴,不一定要完全一樣的興趣,但要能理解彼此的語言,願意一起討論、一同成長。這種渴望,或許正是所有文藝寫手最深層的祈願:不只是被看到,而是被理解。
慢下來,好好凝視這個世界
在這個被短影音與演算法包圍的時代,願意靜下心讀一本書、寫一首詩、觀察一個眼神的人,越來越稀少。而宥嫀不僅是這樣的人,她還願意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台上來分享,去嘗試說服、表達、甚至影響更多人。我問她未來最想做什麼,她說:「我希望讓那些被忽視的社會議題,被更多人看見。希望有能力的人可以一同解決它們。」她的話語沒有口號式的誇張語彙,卻能留下很深的迴音。也許這就是「內向者」的能量,一種靜水深流的力量。